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制定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对干眼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给出了明确的参考建议[1],对我国干眼诊疗工作规范、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2020年《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不仅对定义和分类进行了修订[3],而且修改了干眼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使之更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干眼研究不断深入,干眼检查和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国际陆续发布的2017年亚洲干眼共识(Asia Dry Eye Society,ADES)[4]、第2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对干眼检查和诊断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了新的阐述[5]。基于干眼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契合中国干眼临床诊疗的内在需求,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1],结合中国干眼临床诊断实践经验,经过多轮讨论修订,形成新的干眼检查和诊断共识。本共识重点针对各种干眼检查技术的临床价值、干眼诊断标准及诊断流程、干眼分型及严重程度判别、易与干眼混淆的眼表疾病的鉴别等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干眼诊断规范化发展,提高干眼临床诊疗水平。
干眼常见症状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1]。以往干眼症状评估多基于患者主诉,缺乏量化评价。针对干眼发生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设计的问卷量表,为干眼提供了简单、易行的初级评估。具有较好临床价值的干眼问卷量表除了对眼表不适症状、视功能、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外,还可对病史,尤其干眼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5, 6],从而帮助眼科医师做出初步判断。临床常用的干眼问卷量表及适用范围见表1。
临床常用干眼问卷量表及适用范围
临床常用干眼问卷量表及适用范围
问卷量表 | 特点与适用范围 | 诊断界值(分) |
---|---|---|
中国干眼问卷量表[7] | 在国际常用问卷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干眼患者生活工作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包括干眼相关病史、过去1周眼部症状及其发生频率,适用于中国干眼患者 | ≥7 |
OSDI量表[8] | 侧重评价干眼常见症状及其发生频率,可辅助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分级 | ≥13 |
DEQ-5 | 侧重眼部干涩和流泪症状以及睡前2 h症状的严重程度,用于干眼症状的快速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 | >6 |
McMonnies量表[9] | 侧重评估干眼常见症状及程度,同时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和全身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和性质、生活环境等干眼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 >14.5 |
SPEED问卷[10] | 侧重分析症状与干眼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适用于干眼流行病学调查及MGD相关干眼的症状评估 |
注:OSDI示眼表疾病指数,DEQ-5示干眼5项问卷,SPEED示患者干涩感标准评估,MGD示睑板腺功能障碍;表内空项示无诊断界值
泪膜稳定性失衡主要表现为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和泪膜形态改变。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in breakup time,FBUT):是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须在常温、湿度适宜、避光室内环境下进行。标准检查方法:灭菌滴管吸取1%荧光素钠溶液(2 μl)滴于结膜囊,或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湿润但无多余残留药液的荧光素试纸接触下眼睑睑缘,患者瞬目3~4次使荧光素涂布于眼表,双眼平视前方,从末次瞬目至角膜出现首个黑斑的时间为泪膜破裂时间,测量3次取平均值。
2.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up time,NIBUT):基于Placido环投射原理,结合自动分析软件,检测泪膜随时间破裂的位点和时间[5]。NIBUT的重复性及与传统FBUT测量值的一致性一直存在争议,但因其操作对眼表扰动小,近年来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
FBUT检查方法便捷,适合临床使用,但属于侵入性检查[11],一定程度影响了泪膜的真实状态,因此对于处于临界范围的干眼,诊断会存在偏差。NIBUT检查需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有望成为反映泪膜稳定性的主要指标。
泪液分泌量反映了泪腺和副泪腺等眼表组织的分泌功能以及泪液的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泪河高度测量: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泪液与睑缘交接处形成的内凹形弧面,通过测量泪液储留高度,间接评估泪液分泌量,高度≤0.35 mm考虑为泪液分泌减少[11]。也可使用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的分析软件测量下睑缘泪河高度,高度≤0.2 mm作为干眼诊断的界值[5, 12]。泪河高度测量对眼部刺激性小,但易受眼睑解剖因素影响,尤其眼睑皮肤松弛、球结膜松弛、睑内外翻、眼睑瘢痕及泪器疾病等患者变异度较大。
2.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使用Schirmer试纸(5 mm× 35 mm),头端内折置入下眼睑外中1/3交界处的结膜囊,测量5 min内泪液浸湿试纸的长度。Schirmer Ⅰ试验是无麻醉测试,反映主泪腺的分泌功能(生理分泌);Schirmer Ⅱ试验是表面麻醉后测试,反映的是副泪腺分泌功能(基础分泌)[11, 13],但均存在重复性不强的局限性。
3.酚红棉线检查:酚红棉线置于下眼睑外中1/3交界处的结膜囊,放置15 s后测量泪液湿润棉线后的变色长度,长度≤20 mm提示泪液分泌减少[1, 13, 14]。
对于泪液分泌量检测,无麻醉Schirmer Ⅰ试验仍然是诊断重度水液缺乏型干眼的重要方法,如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但其变异性和侵入性使结果并不稳定,尤其针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继发的脂质异常型干眼。这类干眼主要是泪液的质而非量发生了显著改变,而置入试纸时的反射性溢泪可能掩盖了泪液量的轻微减少。酚红棉线检查引起反射性泪液分泌的程度较轻,可作为Schirmer Ⅰ试验的补充检查方法,提高水液缺乏型干眼诊断的准确性。
眼表细胞完整性受损时,可被特定染料着色,染色程度与眼表损伤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因此,眼表细胞染色可评价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和完整性,作为干眼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13]。临床常用荧光素钠染色法,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或荧光素钠检测试纸接触下眼睑睑缘,角膜、结膜上皮缺损在裂隙灯显微镜的钴蓝光下可表现为绿色点状着色、糜烂、片状缺损、溃疡等不同形态,严重程度分级可参见《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专家共识(2020年)》[3]。此外,丽丝胺绿和虎红可染色变性或死亡的上皮细胞,还可染色缺乏黏蛋白覆盖的上皮细胞,可为黏蛋白缺乏型干眼的诊断提供间接依据。但是,虎红刺激性较大,对细胞有一定毒性。
1.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对角膜内免疫炎症细胞数量、神经纤维形态和密度进行分析,为评估干眼的炎性反应和神经纤维改变提供诊断信息[15, 16, 17]。但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提供的成像范围较窄,同时缺乏量化分析软件。
2.泪液干涉成像:正常的自发眨眼率为10~15次/min。泪液干涉成像设备如LipiView等可分析患者眨眼频率和完全度,自动测量泪膜脂质层厚度[15]。
3.睑板腺成像:采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可透视睑板腺的形态,观察睑板腺有无缺失以及形态变化,是评估睑板腺形态改变的客观检查方法[18]。
1.泪液蕨类试验:收集患者泪液滴在载玻片上,在室温(20~26 ℃)、50%湿度条件下自然干燥7~10 min,观察泪液结晶蕨样形态。健康人泪液可形成致密的羊齿状图形,干眼患者泪液蕨样结晶减少或碎片化[11]。该检查结果变异性较大,在干眼诊断中使用不多,但对于S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表面麻醉后采用醋酸纤维素膜在颞上象限结膜进行压力接触取材,对取样标本进行过碘酸希夫染色,分析结膜杯状细胞的密度和形态。干眼患者可出现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核质比增大,鳞状上皮化生,角膜上皮结膜化等[19]。该检查对诊断黏蛋白缺乏型干眼具有一定价值,但属于接触性检查,对取样技术有一定要求。
3.泪液成分检查: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理念被提出应用于泪液检查。干眼的POCT推荐选择使用泪液成分试验室检测试剂盒。国际常用检测试剂盒包括测量泪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InflammaDry®试剂盒、α淋巴毒素快速免疫检测试剂盒及泪液渗透压试剂盒[20, 21]。干眼的POCT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客观、量化的特点,但其对于我国干眼患者的诊断适用性尚待临床实践进一步观察。
睑缘及睑板腺是泪膜功能单位的重要组成结构。MGD是引起干眼的最常见原因。评估眼睑、睑缘及睑板腺的改变,对于诊断MGD具有重要价值。
1.睑缘异常征象:MGD患者可出现睑缘增厚、圆钝、形态不规则,Marx线(皮肤黏膜交界处)前移或睑板腺开口后退,睑缘充血、新生血管形成等。睫毛异常者出现袖套征,可进一步进行螨虫检查,参见《我国蠕形螨睑缘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22]。
2.眼睑刷检查:眼睑刷(lid wiper)位于睑缘内缘处,起于睑板腺开口后方皮肤黏膜交界处或与Marx线相邻,止于睑板下沟睑缘侧,在瞬目时与眼球表面相接触,主要功能是在眼表涂布泪液,使之形成泪膜并维护眼表细胞的完整性[23]。眼睑刷检查方法:丽丝胺绿或荧光素钠检测试纸浸湿后接触下眼睑结膜,等待时间1 min以上,并复染1次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钴蓝光观察睑缘上皮染色程度和范围,染色长度≥2 mm和(或)≥25%睑缘宽度为阳性,诊断为眼睑刷上皮病变[23]。
3.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是MGD诊断的常规检查内容[24]。评估方法除睑板腺影像学检查外,还可通过观察睑板腺开口状态、在眼睑皮肤面挤压睑板腺观察睑酯排出难易程度及性状进行判断。具体评分标准参见《我国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25]。
血清学自身抗体检查,如抗核抗体、干燥综合征抗体A(抗SSA)、干燥综合征抗体B(抗SSB)、类风湿因子等,对SS等全身疾病导致的干眼诊断敏感性较高。对于血清学检查证据不足但仍怀疑SS者,还应进行唇腺或唾液腺组织活体检查,发现淋巴细胞灶≥50个(在4 mm2唇腺间质组织内有至少50个淋巴细胞聚集为1个灶)为阳性。唾液腺功能检查,如唾液流率、腮腺造影、唾液腺同位素检查,对于诊断SS也十分必要[26]。
目前干眼的检查和诊断技术种类较多,临床医师可依据不同干眼检查和诊断技术的原理,结合测量值范围,对干眼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判断。临床常用干眼诊断项目检测结果的分级见表2。
临床常用干眼诊断项目检测结果的分级标准
临床常用干眼诊断项目检测结果的分级标准
诊断项目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
---|---|---|---|---|
症状(程度或频率) | 间断出现或在刺激条件下持续存在 | 频繁出现或无刺激条件下持续存在 | 严重且持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 | |
OSDI量表(分) | 13~22 | 23~32 | 33~100 | |
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 | <10 s | <5 s | <2 s或无完整泪膜 | |
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 | 6~10 s | 2~5 s | <2 s或无完整泪膜 | |
泪河高度 | ≤0.20 mm | ≤0.10 mm | 无法测量 | |
Schirmer Ⅰ试验(mm/5 min) | 6~10 | 3~5 | ≤2 | |
炎性反应相关指标 | ||||
结膜充血 | 无或轻度充血 | 中度充血 | 重度充血 | |
结膜染色 | 睑裂区结膜部分区域点片状染色 | 睑裂区结膜弥漫点片状染色 | 睑裂区结膜大片状染色 | |
角膜染色 | 染色点<5个或不超过1个象限 | 染色点<30个或不超过2个象限 | 弥漫融合成片,波及3个象限或中央光学区 | |
结膜印迹细胞学 | 上皮细胞核质比为1∶3,杯状细胞密度下降(350~500个/mm2),轻度鳞状上皮化生 | 上皮细胞核质比1∶4~1∶5,杯状细胞密度明显减少(100~350个/mm2),中度鳞状上皮化生 | 上皮细胞核质比1∶5以上,杯状细胞严重减少,重度鳞状上皮化生 | |
睑板腺异常相关指标 | ||||
睑缘 | 睑缘正常或轻度充血,可有脂帽形成 | 睑缘钝圆、增厚,睑板腺口阻塞、隆起 | 睑缘肥厚、新生血管明显,睑板腺口有脂栓形成或开口纤维化、闭锁 | |
睑板腺红外成像 | 腺体丢失面积<1/3 | 腺体丢失面积1/3~2/3 | 腺体丢失面积>2/3 |
注:OSDI示眼表疾病指数
干眼的检查方法种类较多。对干眼进行临床评估时,检查应遵循由非接触到接触、由无创到有创、由局部到全身的原则。病史询问、症状评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泪膜稳定性评估是干眼诊断的主要检查内容,其他辅助检查可帮助进行病因学诊断和判断严重程度。
病史询问应全面,包括眼部及全身用药史、眼部屈光状态、眼部及全身手术史、隐形眼镜配戴史、全身疾病史等,患者的睡眠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生活工作环境等也应询问。症状评估建议使用评分量表,医师讲解每个问题以确保填表者能充分理解,避免诱导式提问。采用裂隙灯检查法应首先重点排除结膜炎、倒睫等眼部其他异常,然后进行泪膜评估,推荐先进行对眼表扰动较轻的检查,干扰性越大的检查越靠后安排。侵入性检查之间建议间隔10 min以上,以减少检查结果的互相影响。推荐检查流程见图1。
OSDI示眼表疾病指数,FBUT示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NIBUT示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
1.患者主诉有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眼红、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中国干眼问卷量表≥7分或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13 分;同时,患者 FBUT≤5 s或NIBUT<10 s或Schirmer Ⅰ试验(无麻醉)≤5 mm/5 min,可诊断干眼。
2.患者有干眼相关症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7分或OSDI≥13分;同时,患者FBUT>5 s且≤10 s或NIBUT为10~12 s, Schirmer Ⅰ试验(无麻醉)>5 mm/5 min且≤10 mm/5 min,则须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检查角结膜,染色阳性(≥5个点)可诊断干眼。
根据泪膜稳定性和角膜的荧光素钠染色法评分可在诊断干眼的基础上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分级标准参见《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3]。遵循上述标准可对干眼进行合理诊断,同时也可分析主要指标的异常程度,帮助初步判断干眼的亚型。患者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Schirmer Ⅰ试验≤2 mm),考虑为水液缺乏型干眼;若泪膜稳定性显著下降(FBUT或NIBUT≤5 s),但泪液分泌量轻度异常(Schirmer Ⅰ试验5~10 mm),倾向于考虑脂质异常型干眼。此外,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对干眼症状与体征分离情况进行分析。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泪膜功能或眼表损伤明显,也应诊断为干眼。该类患者进行角膜敏感性或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常显示为角膜神经结构或功能受损导致角膜知觉不敏感。干眼症状明显但体征轻微者,应考虑为其他因素导致的角膜神经病理性疼痛[5]。
鉴于许多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干眼相似,干眼也常与许多其他疾病相伴发,仔细问诊和全面体征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临床常见的易混淆疾病包括眼表过敏、结膜炎、倒睫、球结膜松弛、视疲劳等(表3)。在诊断过程中医师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全面评估眼部症状和体征,排除混淆因素,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
常见眼表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征
常见眼表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征
眼表疾病 | 病因 | 主要症状 | 常见体征 | 辅助检查 |
---|---|---|---|---|
干眼 | 泪液的质和量异常或流体动力学障碍 | 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 | 泪膜功能异常,眼表细胞染色阳性 | 干眼相关检查(见共识内容) |
眼表过敏 | 接触过敏原 | 眼痒、眼红 | 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增生,黏丝状分泌物 | 过敏原测试,结膜刮片染色 |
视疲劳 | 屈光参差,集合调节功能异常,屈光度数欠矫或过矫 | 眼畏光、酸胀,眼疲劳 | 眼部体征轻微 | 集合调节功能检查,综合验光检查 |
慢性结膜炎 | 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膜组织慢性炎性反应 | 眼部异物感、灼烧感、痒、畏光,流泪 | 结膜有渗出物,乳头或滤泡增生,假膜或真膜,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 结膜刮片细胞学检查 |
神经痛 | 眼表高渗状态,角膜神经损伤 | 眼部症状明显,但缺乏干眼体征 | 角膜知觉过敏 |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神经结构 |
虽然目前临床干眼检查和诊断方法多样化,但是多数方法均存在主观性强、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和分析的局限性。同时,干眼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也需要联合应用更多检查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特异性。随着干眼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智能化、功能性评价的干眼检查和诊断技术[27],如结膜微血管功能参数分析[28, 29]、角结膜上皮自动染色评分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联合诊断等,将进一步完善干眼的诊断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干眼诊断水平不断提升。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
刘祖国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眼科及厦门眼科中心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亚洲干眼协会主席及中国分会主席,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眼表与泪液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孙旭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副组长)
张明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副组长,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徐建江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副组长,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洪 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副组长,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委员)
邓应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副组长,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梁凌毅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副组长、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委员)
(以下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示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示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示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
陈梅珠 解放军第九〇〇医院眼科*#
陈 蔚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邓志宏 中南大学湘雅三院眼科
丁传庆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董 诺 江苏镇江眼科医院※
高莹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龚 岚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郭 萍 深圳市眼科医院#※
郝晓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洪佳旭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胡建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胡竹林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贾 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姜冬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
接 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金 明 中日友好医院眼科*#
晋秀明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柯碧莲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黎颖莉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眼科※
李 冰 山西省眼科医院*#
李贵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李明武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李绍伟 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
李伟力 深圳爱视医疗有限公司*
李 炜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眼科及厦门眼科中心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李 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李 颖 西安市第四医院 陕西省眼科医院*#※
林志荣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刘 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
刘 昳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院眼科*#※
龙 琴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吕 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马 林 天津市眼科医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马晓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
彭清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齐 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沙翔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邵 毅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谭 钢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田 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王 方 贵阳中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王 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王丽强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王育良 江苏省中医院眼科*#
吴护平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吴 洁 西安第一医院西安市眼科医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吴欣怡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
肖启国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谢汉平 重庆华厦眼科医院*#
谢立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许永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晏晓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杨燕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姚 勇 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殷鸿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袁 进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执笔)
曾庆延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张 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张 慧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张丽颖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赵 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
赵 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
赵普宁 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
赵少贞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钟敬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钟兴武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
周文天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朱 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邹文进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黄彩虹 厦门大学医学院(非委员,秘书)#※
志谢 厦门大学干眼基金资助
声明 本文为专家意见,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指导,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医疗标准,也不是为个别特殊个人提供的保健措施;本文内容与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厂商无经济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