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手术
胰腺切除手术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coduodenectomy,PD)及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两大类,其中PD作为腹部外科最为复杂的术式之一,存在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等客观因素;DP因不涉及消化道重建,在术式复杂性及病人术后康复等方面与前者差异较大。尽管20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及路径在以结直肠手术为代表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胰腺外科领域,特别是PD中的应用不多,相关研究的数量与质量均很有限,导致临床对ERAS应用于PD的认可度、接受度,特别是对于术后相关管理路径的实施,存在较大差异。随着ERAS路径在胰腺外科领域的推广应用,近年来相关研究水平及证据等级均有所提高。为客观评价ERAS在胰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体现研究进展,外科及麻醉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临床经验,修订本指南,旨在指导并规范相关临床实践与研究的开展,以进一步积累经验,提高相关处理措施的循证等级,促进胰腺手术后病人的快速康复。
1.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胰腺疾患以中老年病人多见,术前往往合并黄疸、体重下降、食欲差等不适症状,加之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病人及家属术前多有恐惧、焦虑情绪,术前宣教及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紧张情绪,亦有助于提高其对医疗行为的理解和配合。术前应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应用多媒体形式向病人及家属深入介绍围术期处理的相关事宜及有利于术后康复的建议,避免流于形式及单纯口头式说教。
建议:术前宣教、医患沟通应作为常规项目开展,且应贯穿围术期整个过程直至病人出院。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2.术前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鉴于胰腺疾患,特别是胰头部肿瘤病人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术前应常规联合影像、内镜、病理、肿瘤、放疗、消化、麻醉等专业的医生组成MDT团队,围绕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手术指征、可切除性评估、术前新辅助治疗、伴随疾病的处理及预康复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多中心远程MDT,以个体化地制订最佳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足及治疗过度。Kobayashi等[1]通过回顾187例PD病人的临床资料,筛选ERAS路径执行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提示年龄≥70岁、术前营养不良、ASA分级≥Ⅱ级可作为术后康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前应通过MDT对病人选择性执行ERAS路径的完成情况进行初步预测并采取针对性纠正措施,制订最为合理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方案。
建议:胰腺肿瘤病人术前应常规进行MDT讨论,制订最为合理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措施。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3.术前预康复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术前避免肌肉萎缩和内脏脂肪组织丢失、优化生理储备有助于改善术后结局[2,3]。术前预康复包括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及缓解焦虑等策略。近期研究显示,术前预康复可减少PD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及肺部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4,5,6]。但针对术前预康复的最佳内容、拟达目标、需要准备的时间等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据。
建议:术前3~6周开始预康复,有助于改善功能状态,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4.术前胆道引流
拟行PD的病人常合并胆道梗阻,如合并发热及胆管炎等感染表现,建议术前行胆道引流以控制感染,提高围术期安全性。胆道引流的方式可选择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支架置入术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如胰头癌病人拟行新辅助治疗,合并黄疸病人治疗前应行胆道引流以缓解黄疸,以支架内引流更有益于病人消化功能的改善。对于不合并胆管炎的病人,PD术前是否需要胆道引流,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术前胆道引流无助于围术期死亡率的降低及预后改善,反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并发症)发生率[7]。由于在入组标准、减黄指征、梗阻部位、引流方式、支架类别等方面存在一定异质性,导致既往研究的矛盾性结果,目前尚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无胆管炎病人PD术前胆道引流。此类病人建议术前进行MDT讨论,依据黄疸严重程度、全身状况、医疗团队的技术条件等情况综合决定是否行术前胆道引流及引流方式。
建议:梗阻性黄疸合并发热及胆管炎等感染表现或行新辅助治疗前,应行术前胆道引流;黄疸严重病人(血胆红素浓度>250 μmol/L)术前是否胆道引流应进行MDT讨论综合判断。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5.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胰腺肿瘤病人特别是拟行PD病人术前多合并有营养不良,建议实施围术期全程化营养管理模式[8]。术前10 d或入院24 h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于有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评分≥3分)的病人,进行基本营养评定、制订营养支持计划,详见总论部分。首选经消化道途径的口服或肠内营养支持,当无法经消化道或经消化道供给不能满足营养需要时可行肠外营养。术前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一般为7~10 d,热量供给为25 kcal·kg-1·d-1,建议双能源供能,即糖脂比为1∶1,蛋白质补给量为1.2~2.0 g·kg-1·d-1[9,10]。
建议:术前应采用NRS2002对所有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营养不良病人行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6.术前肠道准备
传统的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可致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术前MBP并不能降低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国内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不进行MBP有助于PD术后患者更快恢复经口进食、减少体重下降程度[11]。因此,不推荐PD术前常规行机械性肠道准备。
建议:PD术前无需常规行机械性肠道准备。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7.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术前禁食水的目的在于全麻诱导时胃彻底排空,降低呕吐和反流误吸的风险。术前禁食水时间过长可致急性炎症反应标志物升高、胰岛素抵抗等应激反应。术前2~4 h口服碳水化合物饮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反应。一项包含PD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有助于保护骨骼肌功能[12]。对糖尿病病人术前使用碳水化合物安全性和临床获益的研究甚少,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尤其在胃肠道动力不足或消化道梗阻者应审慎应用。
建议:术前禁食有必要性,麻醉实施前应予足够的胃排空时间。术前服用碳水化合物饮料有助于病人康复,但对于胃肠道动力不足或消化道梗阻病人应审慎应用。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8.麻醉方法的选择
胰腺手术既可在单纯全身麻醉下完成,也可联合硬膜外或周围神经阻滞。术中硬膜外给予局部麻醉药物和阿片类药物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创伤所致应激反应,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物的用量,术后还可经硬膜外导管实施镇痛。研究显示,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包括胰瘘在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助于术后肺和肠道功能的恢复[13]。硬膜外阻滞的缺点是增加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易致容量负荷过重,并可致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抑制的病人尚有硬膜外血肿的潜在风险[14]。周围神经阻滞避免了硬膜外血肿的风险,但留置导管有一定管理难度,临床以单次阻滞更为常见,术后需要联合全身性镇痛[15]。胰腺手术是否选择联合硬膜外或周围神经阻滞,取决于外科手术的方式(如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病人是否存在留置硬膜外导管的禁忌证、麻醉科医师的操作能力、管理经验以及病人是否能够从术后硬膜外镇痛中获益等综合考量。
建议:胰腺手术应常规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对于开放手术可联合硬膜外或周围神经阻滞,术中应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注意防治硬膜外镇痛的不良反应。
证据等级:高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9.术中液体治疗
胰腺手术是腹部外科中创伤较大、术中液体丢失和输注量较大的手术之一。术中输注液体过多不仅导致组织水肿,增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负担,还显著影响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液体治疗的根本目的是维持组织良好的灌注,既要避免容量不足导致的组织低灌注,也要避免容量过负荷产生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通过监测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血管内容量匹配度以指导术中液体治疗的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提倡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但用于指导液体治疗的"目标"仍需进一步标准及细化[16,17,18]。
补充生理需要量或纠正组织间液脱水首选平衡盐溶液。研究显示,与生理盐水比较,平衡盐溶液有助于减少危重病人肾脏不良事件的发生[19]。胶体液可作为严重低血容量需要大量输液时晶体液的补充,或作为术中大出血时暂时的容量替代,可选择以平衡盐为载体的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130/0.4);低蛋白血症病人可给予白蛋白。
建议:采用GDFT,避免术中容量不足或容量负荷过重。平衡盐溶液优于生理盐水。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10.围术期呼吸管理
胰腺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下腹部创伤相对较小的手术,改进围术期呼吸管理措施可能降低PPCs的发生率。研究显示,术前宣教与呼吸训练可降低腹部复杂手术病人PPCs的发生率[20]。
术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助于减少PPCs的发生率,详见总论部分。
术后对高危病人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及无创正压通气可以降低上腹部手术后的低氧血症及再插管率[21,22]。
建议:胰腺手术病人术前肺部理疗及呼吸训练、术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术后针对高危病人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有助于减少PPCs的发生率。
证据等级:高
推荐程度:强烈推荐
11.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PD的选择与评价
选择开腹或腹腔镜PD,需从3个方面予以评价:可行性、与开腹手术比较的安全性及肿瘤学层面的根治性。目前已有源于较大规模的胰腺外科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实腹腔镜PD的安全性,Palanivelu等[23]及Poves等[24]分别进行的单中心RCT研究均表明,与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PD在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和围术期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早期进食与活动等体现ERAS方面更具有优势。我国学者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RCT结果显示,对于完成学习曲线、技术成熟的术者,腹腔镜PD病人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放手术病人,2组病人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等无显著差异[25]。肿瘤学评价方面,腹腔镜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R0切除率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术后早期开始辅助治疗[23,24,25]。荟萃分析显示,腹腔镜PD病人术后总生存期与开放手术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肿瘤无复发生存期长于开放手术,认为微创技术可能为胰腺癌病人带来生存获益[26]。近年来随着3D设备、器械、能量平台等的普及应用,开展腹腔镜或机器人PD的单位或个人不断增多,体现出技术进步与微创优势,符合ERAS理念,但特别需注意学习曲线、术者经验及手术质量对病人术后并发症及转归的影响。Kutlu等[27]基于对美国NCDB数据库4 739例PD病人的分析显示,每年仅行1~5例与每年行25例以上PD的中心比较,前者病人术后30 d死亡率是后者的3.7倍。开展腹腔镜PD初期应选择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良性或交界性肿瘤病人,必要时结合小切口重建,以确保消化道重建特别是胰肠吻合的质量。
建议:腹腔镜/机器人PD具有微创优势,应在大的胰腺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针对胰头癌的腹腔镜PD宜审慎开展,提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12.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DP的选择与评价
对于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病人,腹腔镜或机器人行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DP具有微创优势,有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应用日趋广泛。一项包括108例病人的多中心双盲RCT研究显示,腹腔镜DP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胃排空延迟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后者,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8]。Gavriilidis等[29]进行的一项包括36项研究、6 796例病人的荟萃分析显示,腹腔镜及机器人DP组病人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开放DP组,在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开放组病人标本切缘阳性率显著高于腹腔镜及机器人组病人。上述2项研究入组病人均包括了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病人,异质性显著,旨在从微创及术后康复角度比较开放与腹腔镜DP的近期疗效。对于胰腺癌病人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DP的肿瘤学评价,尚有待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近年来随着腔镜设备的普及及术者经验水平的积累与提高,腔镜DP逐步成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标准术式,针对胰腺癌进行的不同范围的DP也呈增多态势,除从加速康复角度比较近期效果外,对于胰腺癌病人需特别注意从肿瘤学角度对病人远期预后的比较与评价。
建议:对于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提倡腹腔镜/机器人DP;对于胰体尾癌病人,腹腔镜手术的肿瘤学评价仍有待高级别研究验证。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13.围术期疼痛管理
胰腺手术后疼痛属于急性重度疼痛,应遵循多模式镇痛(multi modal analgesia,MMA)的原则,即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应用阿片类药物和/或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联合椎管内麻醉、周围神经阻滞或切口浸润麻醉是此类病人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
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重度疼痛的传统方法,也是衡量其他镇痛方法疗效的标准。宜采用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给药方式,但背景量过大(1~2 mg/h)时存在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的风险,无背景量或小背景量的吗啡PCA有助于减少此类不良反应[30]。
硬膜外镇痛是腹部复杂手术后首选的镇痛方法,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接受开放性手术的病人。荟萃分析显示,PD术后硬膜外镇痛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13]。术后48~72 h内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低浓度局麻药联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可避免因交感神经抑制导致的低血压。
研究显示,胸椎旁神经阻滞、持续切口浸润麻醉或经腹膜前导管浸润麻醉在腹部手术中可作为硬膜外镇痛的替代方案,效果与硬膜外镇痛相近,且可减少相关不良反应[31]。对于腹腔镜手术,腹横筋膜阻滞可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缩短住院时间[32]。目前尚缺乏区域阻滞在PD术后镇痛的研究证据。
围术期非阿片类药物镇痛包括对乙酰氨基酚、NSAIDs、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及氯胺酮等,在术后疼痛治疗中有重要地位,有助于改善镇痛效果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33,34,35,36]。
建议:胰腺术后首选硬膜外镇痛;无法硬膜外镇痛病人建议采用联合周围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的MMA方案。
证据等级:高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14.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防治
PONV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包括脱水、电解质失衡、伤口裂开和延迟出院等,相关危险因素详见总论部分。术后尽早拔除鼻胃管和早期活动可降低PONV的发生率。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是预防PONV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37]。对高危病人可用2~3种药物组合预防。PONV高危病人的麻醉选择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或区域阻滞,选用短效阿片类药物如瑞芬太尼,术中足量补液,避免脑缺氧缺血,术后使用NSAIDs镇痛等。
建议:围术期采用合理的措施预防PONV。高危病人(>3个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模式预防PONV方案。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15.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腹部手术后常规放置鼻胃管无助于减少消化道吻合口漏,反而可致病人PPCs显著增加、肠功能恢复延迟,建议在病人麻醉苏醒前拔除鼻胃管。近年来随着ERAS理念及路径的普及,不断有高级别证据表明包括PD在内的腹部手术病人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前拔除鼻胃管的安全性,以利于病人早期进食,作为ERAS基本路径之一被国内外指南所推荐。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胰腺手术后留置鼻胃管并不能降低胰瘘、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8]。Kleive等[39]前瞻性收集了201例PD病人的临床资料,常规于手术结束、拔除气管插管前拔除鼻胃管,术后执行ERAS路径如早期活动、早期进食等,术后45例(22.4%)病人因再次手术或其他合并症需要再次留置鼻胃管,认为PD术后无需常规留置鼻胃管,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及术后并发症为术后需要重新留置胃管的危险因素。PD术后约10%~25%的病人合并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较高,多继发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胰肠吻合质量的提高,C级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及术后较长时间留置鼻胃管的必要性相应降低,为早期拔除鼻胃管提供了可能性。对于术后因腹部并发症胃排空延迟的病人,宜再次鼻胃管置入,同时对并发症针对性治疗。
建议:PD术后不常规留置鼻胃管。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理论上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但大样本量的RCT研究并未获得一致性的结论[40]。我国开展的多中心RCT"SPEED"研究发现,围术期应用生长抑素可显著降低胰瘘风险评分中等风险以上病人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率(13% vs. 25%,P=0.03),但对其他并发症无明显改善。一般认为,胰腺质软、胰管细为术后胰瘘的风险因素,生长抑素可降低其胰瘘的发生率,但在亚组分析和现有的临床研究中,支持性的证据尚不够充分。胰瘘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术者的技术性因素及吻合质量对胰瘘及其严重性有更为关键的影响,应立足于胰肠吻合质量的提高,个体化选择胰腺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
建议:不推荐PD术后常规使用生长抑素及类似物预防胰瘘。但对胰瘘风险评分中等风险以上的病人,建议预防性应用。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支持PD术后无需留置腹腔引流管[41]。鉴于PD术后较高的腹部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指南或共识性文献均建议PD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国内单中心RCT结果证实,胰腺术后第1和3天引流液淀粉酶水平<5 000 U/L,同时术后3 d内引流液量<3 00 ml/d的病人,在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显著降低了PD术后2~4级并发症的发生率[42]。随后进行的多中心RCT研究中,再次证实满足上述指征的PD术后病人在第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延迟拔管组相当,但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43]。
建议:PD术后应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可视引流物性状、流量及淀粉酶测定值早期拔除。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目前尚无高级别证据支持某一治疗措施或药物有助于促进PD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或预防胃排空延迟的发生。预防性置入鼻胃管不能预防胃排空延迟的发生[38]。糖尿病史、上腹部手术史、术前营养状态、是否保留幽门、胃肠吻合方式、是否增加Braun吻合,特别是术后腹部并发症均可影响胃排空延迟的发生。在保留幽门的PD术中,结肠前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可减少胃排空延迟的发生[44]。一旦发生胃排空延迟,需要置入鼻胃管并为病人提供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口服轻泻剂可促进肠蠕动的恢复,但尚无对照研究提供直接证据。促胃肠动力药、胃电起搏、胃镜、中医等可能对胃排空延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作用有限。采用硬膜外麻醉、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早期进食等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PD术后胃排空延迟常继发于胰瘘、腹腔积液、感染等腹部并发症,减少并及时处置胰瘘等腹部并发症有助于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并改善其治疗效果。
建议:无预防PD术后胃排空延迟的明确措施。应用硬膜外麻醉、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早期进食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适当应用干预手段,尤其是减少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有助于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有高级别证据证实术后早期恢复经口进食在胰腺外科领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45]。与管饲肠内营养比较,经口进食符合生理,可避免管路相关并发症及病人心理负担。国内调查显示,肠外营养是我国胰腺外科医生术后第1天最多选择的途径(78.1%),仅有10.4%的医生会选择经口进食,且需联合肠外营养,经管饲行肠内营养的比例很低[9]。与国外比较,国内在PD术后饮食管理方面更为保守,其与种族、饮食结构是否有相关性,尚待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越来越多的来自亚洲国家的临床研究,也证实PD术后早期进食的安全性[46]。
对于术前营养状态良好的病人,术后3 d内不强调营养达标。术后4~7 d可逐步恢复饮食。如果术后7 d经口途径仍无法达到需求量的50%,可考虑开始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术前存在高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病人,术中建议留置营养管路,术后尽早启动肠内营养,术后4 d可根据营养达标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肠外营养辅助[45]。
对于术后B、C级胰瘘病人,有RCT研究显示,经口进食与肠外及肠内营养比较,并未延长胰瘘愈合时间,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47]。而对于严重的C级胰瘘病人,经口进食的耐受性差或无法进食,需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45]。对于胃排空延迟的病人,可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
建议:PD术后营养管理需结合术前营养状态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酌定。推荐早期进食,根据营养达标、病人耐受及并发症严重程度,选择经口进食、肠内或肠外营养。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20.出院标准与指征
目前并无统一的出院标准。出院时要求体温正常、腹腔及切口无感染征象、器官功能良好、无需液体治疗,每日经口可耐受入量至少为2 000 ml,自行排尿,可自由走动,并可口服药物有效地控制疼痛[48]。同时应重视和完善出院后的"再入院"体系,出院后应定期监测病人病情变化,如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建立接收再入院病人的绿色通道并及时妥善救治。
建议:应制定并执行量化的出院标准。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施ERAS路径有助于降低胰腺手术病人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Roulin等[49]前瞻性收集了多个中心404例PD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价ERAS路径的执行情况及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对所有路径的总体完成率平均为62%,对于术前、术中及术后路径的完成率分别为93%、80%及30%。完成所有ERAS路径≥70%时,可显著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避免术后鼻胃管、手术当天活动及术后第2天活动时间≥6 h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49]。国际ERAS协会针对PD病人归纳出利于术后加速康复的5个方面高级别证据,包括避免术中体温过低、使用切口导管作为硬膜外镇痛的替代、抗感染治疗、血栓预防措施、及严重体重丢失病人的术前营养干预[50]。
鉴于胰腺手术特别是PD术式本身的复杂性及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临床实践中不可一概而论,应结合病人术前、术中特别是术后状况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综合评价并应用上述路径。特别应强调的是,缩短住院时间不是ERAS的终极目标,安全前提下的加速康复才是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