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tuberculosis,TB)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目前临床医生对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免疫治疗认识明显不足。为推动我国结核病免疫治疗新方法的应用,最大程度使结核病患者获益,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专家撰写了《结核病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简称本共识),供国内同行参考。本共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方法,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强烈推荐(1级)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有条件性推荐(2级)提示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证据级别的高低均显示利弊相当。“推荐”表示强烈推荐,“建议”表示有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及其定义如下。高质量(A):对估计的效应值非常确信,估计值接近真实值,进一步研究基本不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中等质量(B):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仍存在二者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低质量(C):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有限,估计值与真实值可能不同,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极低质量(D):对估计的效应值不能确信,估计值与真实值很可能完全不同,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不确定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是指应用免疫制剂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使机体对疾病产生适当的免疫应答,从而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已有130年历史。早期采用浓缩的结核菌培养滤液的结核病免疫治疗研究遭到重创[
近30余年,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患者急骤增多,免疫疗法才又为结核病学界所关注[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和免疫重建,前者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剂,使机体原有的免疫功能增强,有害的免疫反应减轻或消除;后者是指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恢复或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尽管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结核病的治疗始终应以化疗为主,免疫治疗仅可作为辅助性治疗方法[
机体对MTB的免疫识别、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决定了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目前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如关于MTB进入人体和发病的过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观点[
Th1反应减弱和Th2反应增强导致的Th1/Th2失衡是结核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恢复Th1/Th2平衡[
耐药和复发是困扰抗结核治疗的两大重要问题,联合免疫疗法可预防小鼠肺结核复发。IL-2、IFN-γ、IL-7等联合免疫治疗可增强清除MTB的能力。治疗性疫苗旨在缩短化疗疗程和提高治疗成功率[
MTB干扰人体促炎和抗炎免疫反应,以重建对其有利的宿主环境。因此,及时调节两种免疫反应谱极端的治疗(使促炎不能太强和抗炎不太弱)可提高抗MTB疗效,避免炎症过激导致的永久性肺损伤。免疫功能正常的ATB患者的促炎免疫反应常较强,但又不能控制MTB增殖,61.2%结核病患者存在肺损伤[
目前尚无统一的免疫治疗分类标准,分类繁多,而且各有交叉。为便于临床医生对治疗制剂的选用,本共识从免疫治疗制剂来源进行分类。
(1)母牛分枝杆菌菌苗(mycobacterium vaccae,MV)
①推荐意见
推荐MV用于初、复治和耐药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辅助性治疗(1B)。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MV可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使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8+T细胞水平明显降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变态反应和减轻病理损害,具有明显的双向免疫调节功能。还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提高巨噬细胞产生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水平而吞噬杀灭MTB,从而消除巨噬细胞内的顽固滞留菌[
临床应用:MV可缩短初治[
③ 用法用量
首次给药时间:抗结核治疗第1天、第1、2、3周或1个月后应用均可。随后给药方法:每3~4周1次,药物敏感肺结核共治疗6次左右,复治及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可酌情延长治疗时间,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可治疗多达24次。每次将本品1瓶(含母牛分枝杆菌菌体蛋白22.50 μg),用1.0 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摇匀后,于臀部肌肉深部注射。
④ 不良反应
MV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个别患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局部红肿、局部皮疹、皮下小硬结、溃疡或发热等,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可短期内消失。
⑤ 注意事项
对本品过敏或过敏体质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妊娠期妇女、极度衰弱及重症贫血者禁用。
(2)草分枝杆菌疫苗
① 推荐意见
建议草分枝杆菌疫苗应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以改善痰菌转阴率,促进病灶吸收(2B)。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灭活的草分枝杆菌疫苗可增强Th细胞活性,促使Th细胞分泌细胞生长因子及细胞分化因子,最终促进特异性抗体形成;可显著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增殖,促进IL-2和IL-4、TNF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还可显著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能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释放巨噬细胞凝集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和促有丝分裂因子等,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和代谢等有促进作用;可诱导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多能干细胞、脾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前体增殖,增加IL-1的分泌[
临床应用:灭活的草分枝杆菌疫苗可作为抗结核治疗的辅助治疗[
③ 用法用量[
草分枝杆菌疫苗分为极低浓度型(0.172 mg/L)、低浓度型(1.72 mg/L)、中浓度型(17.2 mg/L)、高浓度型(172 mg/L)。深部肌肉注射,使用前充分摇匀;一般从极低浓度型开始,极低浓度型或低浓度型1支(每次1支,每周1次)、中浓度型1支(每次1支,每2~3周1次)、高浓度型1支(每次1支,每8~12周1次)。疗程2~6个月。也可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本品同其他药物及疫苗是相容的(疫苗注射后间隔2周再注射本品为佳)。
④ 不良反应[
包括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硬结和疼痛;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药物热、皮疹等。
⑤ 注意事项
高热或较虚弱患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与抗生素、抗结核药、口服降糖药配伍使用,疗效有协同作用。
(1)IL-2
① 推荐意见
推荐重组人IL-2应用于免疫功能下降的敏感肺结核和耐药结核病患者(1C)。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IL-2是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是抗原反应特异性T细胞生长因子,也是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和Th1辅助T细胞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L-2的主要功能是促进CD8+T细胞活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产生杀灭MTB的作用[
临床应用:早期发现IL-2联合抗结核治疗安全性好,可能具有抗菌免疫反应[
③ 用法用量[
大剂量为100万~1 000万U,小剂量为10万~20万U;大剂量不良反应较大,一般多主张用小剂量。可每日或隔日疗法,10万~45万U/d,皮内注射,连续10~30 d为1个疗程,间歇2周后可重复使用,使用时间2~4个月。
④ 不良反应
发热、注射部位的疼痛和红肿等。
⑤ 注意事项
对本品成分过敏、高热、严重心脏病、低血压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等禁用。
(2)IFN-γ和IFN-α
① 推荐意见
建议IFN-γ或IFN-α应用于无IFN-γ分泌或反应缺陷的结核病、复治和重症结核患者,特别是伴空洞的耐药结核病患者(2B)。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巨噬细胞吞噬MTB的主要物质是氮氧化物,IFN-γ通过一氧化氮合成酶刺激巨噬细胞产生氮氧化物。IFN-γ可刺激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和增强CD8+T细胞反应。此外,IFN-γ促进Th1细胞分泌IL-2等抗结核作用的细胞因子,抑制Th2细胞分泌IL-4等细胞因子。IFN-γ与TNF协同发挥杀灭MTB的作用,IFN-γ可促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IFN-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影响树突状细胞和Th1细胞,可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吞噬MTB的能力。IFN-α与IL-12可增强Th1反应,包括增加IFN-γ和IL-2反应并抑制Th2反应[
临床应用:IFN-γ气溶胶吸入辅助治疗可促使IFN-γ无分泌或反应缺陷的MDR-TB患者痰涂片转阴、减少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数量、加速空洞缩小[
③ 用法用量[
IFN-γ:皮下注射,100万U/次,每周3次,疗程可为6个月;雾化吸入,100万U或500 μg/次,每周3次,疗程6个月。100万U/次肌肉注射,1次/d,共1个月,然后每周3次,总疗程可为6个月。IFN-α:雾化吸入,3万U,每周3次,疗程2个月,可适当延长至6个月。肌肉注射,100万U/次,每2天1次,疗程可为6个月。
④ 不良反应[
IFN-γ和IFN-α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发热,流感样综合征等;其他不良反应还表现为:疲劳、肌痛、关节痛和头痛。减轻剂量后,不良反应可减轻。流感样症状多在用药2~3周后出现。亦可见生化指标和血液系统的异常,但发生率极低。
⑤ 注意事项
已知对该制剂过敏者、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严重其他疾病而不能耐受本品者、癫痫等患者禁用;有明显过敏体质和抗生素过敏史者慎用。
(1)卡介苗多糖核酸(bacillus Calmette- Guérin-polysaccharide nucleic acid,BCG-PSN)
① 推荐意见
推荐BCG-PSN应用于初治、复治和MDR-PTB患者(1C)。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BCG-PSN是由卡介菌培养,经破碎后由酚抽提所得的制品,主要成分是多糖和核酸,有类似MTB的抗原性,其中脂多糖占70%,核酸占25%。动物实验证实BCG-PSN可促使结核病小鼠体质量增加,减少结核病小鼠肺和脾脏结核菌数量,并增强小鼠的Th1型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MDR-PTB患者注射BCG-PSN 1、2、3个月后,痰菌转阴率和肺部病灶吸收率均提高,治疗3个月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升高[
③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每次1 ml,隔日1次或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或按说明书使用。
④ 不良反应
低热;个别患者在注射第1、2次后出现急咳现象,再次用药后逐渐好转。
⑤ 注意事项
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传染性肺炎等)、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及对本品有过敏史者不宜使用。
(2)小分子免疫多肽:胸腺肽α1和胸腺五肽
① 推荐意见
建议胸腺肽α1和胸腺五肽应用于各种免疫功能低下的肺结核患者,包括:菌阳肺结核、MDR-TB、结核病合并HIV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或)肿瘤患者(2B)。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胸腺肽α1是一种分离自胸腺素的小分子氨基酸活性短肽,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活性,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和分泌IFN-γ、IL等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抗病毒、抗细菌、抗肿瘤的免疫活性[
临床应用:胸腺肽α1联合抗结核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结核的疗效[
③ 用法用量[
胸腺肽α1:1.6 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间隔3~4 d,疗程2~6个月。胸腺五肽,1 mg/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6个月;也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1 mg/d,疗程3个月;胸腺五肽肠溶胶囊:5 mg/次,口服,2次/d,疗程6个月。
④ 不良反应
皮疹、瘙痒、发热、头痛、肌痛或注射部位局部红肿。
⑤ 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者,每疗程用药前需做皮内敏感试验(配成25 mg/L的溶液,皮内注射0.1 ml),阳性反应者禁用;对本品成分有过敏反应者、器官移植者禁用;本品如出现混浊或絮状沉淀物等异常变化,禁止使用。
(1)沙利度胺
① 推荐意见
推荐沙利度胺应用于抗结核药物和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或矛盾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berculosis,CNS-TB)患者,具有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的CNS-TB/HIV共病患者,低剂量的沙利度胺治疗IRIS或矛盾反应的CNS-TB儿童患者获益较大(1C)。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沙利度胺是一种抗炎和免疫调节剂,属于TNF-α抑制剂,可降低脑脊液和血液中的TNF-α水平,同时可激活T细胞,产生IL-2、IFN-γ等细胞因子[
临床应用:大多数CNS-TB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宿主过度的炎症反应所致[
③ 用法用量[
2~6 mg·kg-1·d-1,疗程2~8个月。该药品为剂量依赖型,根据不同病情,其剂量可增至12~24 mg·kg-1·d-1,疗程8个月。
④ 不良反应
皮疹、肝氨基转移酶升高、胃肠道反应、血液毒性、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皮肤损害、肺栓塞、致畸等。
⑤ 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本品过敏者和驾驶员、机器操纵者等禁用。为减少不良反应,可低剂量使用。大剂量(24 mg·kg-1·d-1)使用需谨慎,剂量增加后死亡风险亦相应增加。最佳的剂量和疗程未确定。
(2)二甲双胍
① 推荐意见
建议二甲双胍应用于年龄≥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ATB患者(2B)。
② 引用证据
二甲双胍可增强吞噬细胞活性,减弱胞内MTB的生长,抑制耐药MTB的生长,增加线粒体活性氧分泌,促进吞噬体-溶酶体的融合而清除耐药菌;还可减轻结核病灶的严重程度[
③ 用法用量
采用“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的原则,初始用量:0.25 g/次,口服,2~3次/d,1~2周后加量至2 g/d或最大耐受剂量,最多不超过2 g/d。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④ 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有时有乏力、疲倦、头晕、皮疹;罕见乳酸性酸中毒;可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B12,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红细胞贫血。
⑤ 注意事项
2型糖尿病伴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心肝肾功能不全、感染、外伤及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禁用。二甲双胍可轻度减轻体质量,注意增强营养支持。不推荐用于10岁以下的患儿。
(3)维生素D(vitamin D,VD)
① 推荐意见
推荐VD应用于肺结核和MDR-PTB患者(1C)。
② 引用证据
VD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均可间接地发挥抗菌和免疫调节作用[
③ 用法用量[
用法之一:口服或肌肉注射,400 U/次,1次/d,持续1个月;用法之二:3.5 mg(14万U)/次,每2周1次,开始、第2、4、6周各1次,共4次,可适当延长使用至5~6次;用法之三:10万U/次,开始、第3、5和8个月各1次,共4次;用法之四:60万U,肌肉注射,开始和第1个月末各1次,共2次。
④ 不良反应
高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轻微的高钙血症。
⑤ 注意事项
应用前检测患者血清VD水平,VD增多症、高钙血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左旋咪唑
① 推荐意见
建议左旋咪唑辅助性治疗初治、无反应性复治或重症肺结核患者(2B)。
② 引用证据
左旋咪唑可增强免疫力,已用于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治疗[
③ 用法用量
成年患者左旋咪唑75~100 mg/次,口服,1次/d,2~3次/周,持续4~8周。
④ 不良反应
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发热、乏力、皮疹、白细胞减少症、剥脱性皮炎及肝损伤等,停药后能自行缓解。
⑤ 注意事项
每周1次的用法可能影响疗效。
(2)糖皮质激素
① 推荐意见
推荐糖皮质激素应用于CNS-TB患者,尤其是重症、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矛盾现象、有脊髓压迫症状、抗结核治疗后出现严重全身过敏反应者(1A)。推荐糖皮质激素治疗HIV阴性的渗出性结核性心包炎(tuberculous pericarditis,TBP)患者,疗程6~11周(1B)。推荐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局部治疗活动期及反复回缩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患者(2D)。
② 引用证据
关于CNS-TB: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广谱抗炎药,已常规应用于TBM的治疗[
关于TBP:TBP最常见类型为渗出型(79.5%),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为缩窄型,缩窄型发生率与病死率相当。缩窄型患者使用泼尼松、渗出型患者使用泼尼松和开放引流的2项RCT结果均显示患者获益[
关于TBTB:荟萃分析发现,截至2018年12月30日,525篇关于TBTB的研究中,4篇为RCT研究。结果发现,虽然与不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照组比较,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组在治疗第1、2个月和疗程结束时的支气管镜下病变无显著改善,但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的支气管镜检查次数和感染率显著减少,对TBTB患者而言,口服糖皮质激素不能获益[
③ 用法用量
可供选择的制剂包括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应用方法包括:A.大剂量突击疗法[
④ 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可出现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眼压升高、水钠潴留、血钾降低、精神兴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出血穿孔、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机会性感染或HIV阳性患者诱发肿瘤等。
⑤ 注意事项[
尽量早用;活动性溃疡以及肠吻合术后、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妊娠、糖尿病、感染HIV、精神病或MDR-TB为相对禁忌证;糖皮质激素必须与抗结核治疗、心包穿刺抽液同时应用[
(3)阿司匹林
① 推荐意见
建议阿司匹林应用于肺结核合并TBM或单纯TBM患者(2B)。
② 引用证据
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作用于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COX将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NSAI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减轻炎症。结核病患者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生迁移,产生大量前列腺素,引起炎症反应失衡,而NSAID可对抗上述细胞迁移和减弱炎症反应、减轻肉芽肿形成,避免肺结构的重塑而达到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栓特性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③ 用法用量
成人HIV阴性TBM患者:150 mg,口服,1次/d,疗程3个月。最大剂量可达1 000 mg/次,1次/d,疗程2个月。
④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痛和胃肠道轻微出血,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
⑤ 注意事项
对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过敏、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倾向等患者禁用。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未来可能更多聚焦在精准医疗的HDT及其HDT药物的研发,HDT药物调节宿主免疫细胞的抗菌活性,控制与结核病相关的炎症组织损伤[
其他结核病免疫治疗研究热点包括细胞免疫治疗[
结核病免疫治疗多适用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百分比以及绝对计数减少的初、复治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病患者,尤其适用于重症、耐药或无反应性结核病,合并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如某些遗传病、HIV感染、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或恶性肿瘤的结核病患者[
抗结核药物治疗主要杀灭病灶内大多数MTB[
目前主要基于T细胞亚群和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判断患者的免疫反应及其功能[
很多免疫制剂既有免疫增强功能,又可能有免疫抑制功能,需根据结核病患者主要的临床问题进行恰当的选择[
目前抗结核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大、治疗疗程长、耐药和复发可能削弱抗结核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重了患者经济和疫情防控的压力,但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核病免疫治疗并未成为临床医生的主流选择。同时,结核病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争议,客观原因是免疫制剂的“双刃剑”作用、临床起效慢和暂时被抗结核治疗的高疗效所掩盖,主观原因是医生尚存在对结核病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治疗制剂的作用机制认识有偏颇,对结核病免疫治疗的意义重视程度不够强,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方法欠科学和统一的问题。
本共识基于目前发表的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对生物制剂和化学药品治疗结核病提出了推荐意见,相信会给免疫力低下的结核病尤其是耐药肺结核、肺外结核、抗结核治疗无反应性结核、合并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的结核病患者带来获益。未来结核病免疫治疗力求瞄准精准化HDT药物研发,将免疫学基础研究新成果和临床试验研究相结合,探索出更多既能增强抗结核治疗疗效、缩短疗程、预防耐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又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免疫治疗新制剂。
贝承丽(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蔡青山(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常蕴青(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陈晓红(福州肺科医院)、陈雪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丁卫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杜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杜鹃(武汉市肺科医院)、段鸿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范琳(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高孟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顾瑾(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郭春辉(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韩梅(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郝晓晖(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李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梁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梁建琴(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林明贵(清华大学附属北京长庚医院)、刘盛盛(安徽省胸科医院)、刘一典(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梅早仙(天津市海河医院)、沙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谭守勇(广州市胸科医院)、唐佩军(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唐神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王华(安徽省胸科医院)、王乐乐(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王利花(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王莲芝(哈尔滨市胸科医院)、王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霞芳(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吴桂辉(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吴妹英(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熊瑜(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金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严晓峰(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杨松(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姚岚(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于佳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袁保东(武汉市肺科医院)、岳午阳(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张欣若(重庆市秀山自治县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