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可为耳鸣患者病因探查、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基于循证证据的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Evidence-Based Medical Imaging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EB-MICA®)理念,即针对临床诊疗需求(某一特定疾病、综合征等诊断或评估),影像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患者意愿,共同慎重评价某种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及其选择的合理性[
1. 适用范围:耳鸣诊治相关的临床医生、临床研究人员。
2. 计划目标人群:耳鸣患者。
3. 适用环境:诊治耳鸣患者的各级医疗机构。
1. 成立共识制定委员会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包括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家(26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家(35名)、临床流行病学专家(2名)。
2. 凝练常见临床需求:基于共识会议法,凝练耳鸣诊疗关注的常见临床需求。
3. 检索文献:确定文献检索策略并检索,共识基于的证据主要来自于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若无上述文献,则主要参考随机对照试验或观察性研究。
4. 评价证据质量:应用美国放射学会使用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
GRADE证据质量的描述
证据质量(表达符号) | 描述 |
---|---|
高(A) | 非常有把握观察值接近真实值 |
中(B) | 对观察值有中等把握:观察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也有可能差别很大 |
低(C) | 对观察值的把握有限:观察值可能与真实值有很大差别 |
极低(D) | 对观察值几乎没有把握:观察值与真实值可能有极大差别 |
注:GRADE为美国放射学会使用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
5. 开展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患者意愿,共同慎重评价某种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及其选择的合理性[
6. 形成推荐意见:以共识会议法形成各影像学检查方法适用性评价的推荐意见,以“红绿灯式”3种底色形象地代表该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
7. 撰写共识:借鉴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
8. 外部评审。
1. 检索实施时间:2021年8月15日。
2. 检索时间范围: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
3. 检索语种:中文,英文。
4. 检索数据库:(1)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英文数据库:PubMed,Ovid MEDLINE Epub Ahead of Print,In-Process & Other Non-Indexed Citations,Ovid MEDLINE Daily and Ovid MEDLINE<1946 to Present>。
5. 检索主题词:CT(computed tomography);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examination);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超声(ultrasoun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动脉成像(angiography);静脉成像(venography);耳鸣(tinnitus);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静脉性耳鸣(venous tinnitus);非搏动性耳鸣(non-pulsatile tinnitus);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acoustic neuroma);颈静脉孔区(jugular foramen)。
6. 检索限定:试验对象为人,排除动物实验。排除个案报道、专家述评、专题笔谈、讲座。
7. 检索结果:纳入与本共识密切相关文献共计36篇(文后参考文献[
本共识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注册(IPGRP-2021CN245)。本共识已撰写计划书,可通过通讯作者获取,共识工作按计划书预定要求完成。
本共识凝练了耳鸣诊疗关注的4个常见临床需求,检索并评价了不同临床需求中常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对各检查方法开展临床适用性评价。总结如下。
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
血管性搏动性耳鸣的检查方法建议
影像学检查 | 适用性评价 | 备注 |
---|---|---|
耳部双期增强CT(CTA+CTV) | 通常适用 | 首选检查 |
耳部单期增强CTA/V | 可能适用 | 判断硬脑膜动静脉瘘存在局限 |
耳部CT平扫(联合头颅MRA+MRV)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碘对比剂禁忌者,4D flow MRI可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
耳部CT平扫(+增强)(联合耳部MRI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耳内镜检查阳性发现者 |
头颅MRA+MRV | 可能适用 | 无法清晰显示骨质结构 |
头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头颈部CTA)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动脉性耳鸣患者血管评估 |
耳部MRI联合耳部MRA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怀疑小血管压迫神经的患者 |
头颅MRI平扫联合头颅MRV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怀疑良性颅内高压患者 |
头颅DSA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怀疑硬脑膜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拟行横窦支架植入术的患者 |
头颅CT | 通常不适用 | |
头颅MRI | 通常不适用 |
注:CTA为CT动脉成像;CTV为CT静脉成像;MRA为磁共振动脉成像;MRV为磁共振静脉成像;DSA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V可为平扫或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效果优于平扫
1. 耳部双期增强CT:耳部双期增强CT,即CT动脉成像+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d venography,CTA+CTV)为首选[
2. 耳部单期增强CT:部分研究使用耳部单期增强CT,即CT动脉/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venography,CTA/V)检查[
3. 耳部CT平扫[联合头颅磁共振动脉成像+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venography,MRA+MRV)]:碘对比剂禁忌者可行耳部CT平扫检查,利用10 μm级耳科专用CT可细致显示骨质结构[
4. 耳部CT(平扫或平扫+增强检查):对于有耳内镜阳性发现的患者,建议耳部CT(平扫或平扫+增强检查),必要时联合耳部MRI平扫+增强检查。
5. 头颈部血管超声(联合CTA单期检查):对于临床可明确判断耳鸣为动脉性的患者,可行头颈部血管超声(联合CTA单期检查)评估大血管[
6. 耳部MRI联合耳部MRA:对于怀疑小血管压迫神经的患者,耳部MRI联合耳部MRA薄层成像检查可显示血管与神经毗邻关系[
7. 头颅MRI平扫联合头颅MRV:对于怀疑良性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头颅MRI平扫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
8. 头颅DSA:对于怀疑硬脑膜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头颅DSA可明确诊断并实施治疗[
9. 头颅CT、MRI:头颅CT检查无法满足耳部病变评估要求。头颅MRI平扫难以准确判断病因,敏感度仅59%[
1. 怀疑耳硬化症:约65%的耳硬化症患者伴耳鸣[
非血管性搏动性耳鸣的检查方法建议
影像学检查 | 适用性评价 | 备注 |
---|---|---|
怀疑耳硬化症 | ||
耳部CT平扫 | 通常适用 | 10 μm级耳科专用CT可更细致地观察微小骨质改变 |
耳部CT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
耳部MRI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单独使用易致漏诊,建议联合CT检查 |
耳部MRI平扫 | 通常不适用 | |
头颅CT或MRI | 通常不适用 | |
怀疑肌阵挛、咽鼓管功能障碍等 | ||
头颅MRI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排除器质性病变 |
头颅CT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排除器质性病变 |
耳部双期增强CT(CTA+CTV) | 通常不适用 | |
耳部单期增强CTA/V | 通常不适用 | |
耳部CT平扫(+增强) | 通常不适用 | |
耳部MRI平扫(+增强) | 通常不适用 | |
血管成像(CTA,CTV,MRA,MRV,DSA) | 通常不适用 |
注:CTA为CT动脉成像;CTV为CT静脉成像;MRA为磁共振动脉成像;MRV为磁共振静脉成像;DSA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V可为平扫或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效果优于平扫
(1)耳部CT平扫:耳部CT平扫可有效发现耳硬化症的病灶[
(2)耳部CT平扫+增强:除耳部CT平扫所见征象外,增强检查中病灶强化提示与局部血管增生、炎性反应有关[
(3)耳部MRI平扫(+增强):增强检查中病灶强化提示与局部血管增生、炎性反应有关。单独使用耳部MRI检查易致漏诊[
(4)头颅CT或MRI:头颅CT或MRI检查无法满足耳部病变评估要求。
2. 怀疑肌阵挛、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人群症状可在生长发育后消失。影像学检查为非必需,各类影像检查难以直观显示病因,因此无通常适用的影像学检查(
(1)头颅MRI平扫(+增强)或头颅CT平扫(+增强):头颅MRI或CT检查可用于排除器质性病变[
影像检查既无助于明确病因与症状评估,也无助于诊疗策略制定,几乎无法使患者获益[
双侧非搏动性耳鸣的检查方法建议
影像学检查 | 适用性评价 | 备注 |
---|---|---|
耳部MRI平扫 | 可能适用 | 基于诊治医生的专业技能、经验和(或)患者意愿可选 |
头颅MRI平扫 | 可能适用 | 基于诊治医生的专业技能、经验和(或)患者意愿可选 |
耳部MRI平扫+增强 | 通常不适用 | |
头颅MRI平扫+增强 | 通常不适用 | |
耳部CT | 通常不适用 | |
头颅CT | 通常不适用 | |
血管成像(CTA,CTV,MRA,MRV,DSA) | 通常不适用 |
注:CTA为CT动脉成像;CTV为CT静脉成像;MRA为磁共振动脉成像;MRV为磁共振静脉成像;DSA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V可为平扫或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效果优于平扫
1. 耳部MRI平扫或头颅MRI平扫:基于诊治医生的专业技能、经验和(或)患者意愿,可考虑选用耳部MRI平扫或头颅MRI平扫。基于功能MRI、脑电图或脑磁图等技术的脑活动研究将为揭示耳鸣发病机制、制定诊疗策略、疗效预测提供新证据[
需要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肿物等病因。桥小脑角区、内听道肿物可能为病因之一,其中听神经瘤相对常见,59%~70%患者伴耳鸣[
单侧非搏动性耳鸣的检查方法建议
影像学检查 | 适用性评价 | 备注 |
---|---|---|
耳部MRI平扫+增强 | 通常适用 | 首选检查 |
耳部MRI平扫 | 可能适用 | 强调应用薄层水成像序列 |
耳部CT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仅适用于MRI禁忌患者 |
耳部CT平扫 | 可能适用 | 适用于发现肿物后治疗规划,与耳部MRI联合应用 |
头颅MRI平扫(+增强) | 可能适用 | 怀疑脑部病变 |
头颅CT平扫 | 通常不适用 | |
血管成像(CTA,CTV,MRA,MRV,DSA) | 通常不适用 |
注:CTA为CT动脉成像;CTV为CT静脉成像;MRA为磁共振动脉成像;MRV为磁共振静脉成像;DSA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V可为平扫或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效果优于平扫
1. 耳部MRI平扫+增强:耳部MRI平扫+增强检查是探查桥小脑角区、内听道肿物的首选方法[
2. 耳部MRI平扫:耳部MRI平扫检查中强调应用薄层水成像序列,该序列对直径2~10 mm(中位数4 mm)的听神经瘤判断准确率、特异度分别为97%~99%、96%~98%[
3. 耳部CT平扫+增强:耳部CT平扫+增强检查仅适用于MRI禁忌患者,对桥小脑角区、内听道较小肿物或颅内较小病变显示不佳。
4. 耳部CT平扫:如果发现肿物并涉及手术等治疗规划,建议同时开展CT平扫检查以清晰显示局部骨质结构[
5. 头颅MRI平扫(+增强):对于怀疑脑部病变的患者,需行头颅MRI平扫或MRI平扫+增强检查全面评估。
6. 头颅CT平扫、血管成像:头颅CT平扫、血管成像通常难以有效发现与评估病变。
选择检查项目时应充分考虑检查禁忌证。
建议医生与患者共同探讨检查的风险及获益。
1. 有利因素:将促进临床医生更为合理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
2. 不利因素:语言为中文,限制了在非汉语国家的使用。需根据应用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1. 本共识不涉及以其他典型病史(如外伤、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或症状(听力损失、眩晕等)为主要特征而耳鸣仅为伴随症状的临床需求。
2. 适用性评价借鉴了临床医生经验,考虑了临床应用习惯,可能产生偏倚;未进行患者意愿和价值观调查;没有考虑非影像学检查方法。
3. 有关影像检查参数等数据采集方案,可参考相关指南、共识等[
成果可加入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于EBMICA的影像检查方法智能选择系统(EBMICA.com)]。预计2025年前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更新。
本共识未涉及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