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近年来围绕BCC诊治,国内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指南专家组利用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BCC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最新实践现状,参考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特制定本指南,旨在推动中国BCC规范、高质、高效诊疗的目标。
本指南制订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起,邀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外科学组以及皮肤肿瘤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外科学组、中国麻风协会皮肤外科与美容分会24名资深成员成立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以皮肤外科专家为主体同时邀请烧伤整形(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放射治疗科以及病理科专家参与。指南制订工作于2022年10月启动,于2023年10月定稿。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组织开展BCC诊疗工作。本指南的使用者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医疗机构BCC诊疗相关医务工作者。指南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皮肤BCC诊疗的患者。
通过系统检索BCC诊疗领域已发表的指南、共识、综述类文献以及部分专家述评,工作组根据我国当前BCC诊疗过程中的关键临床问题,确定指南的初步框架,每一轮咨询均收到全部专家的讨论和反馈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本指南的关键方向。
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了证据检索与评价小组,针对最终纳入的关键问题,按照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原则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org、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此外,工作组也对BCC相关综述指南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参考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基底细胞癌指南version1.2023》《诊断和治疗基底细胞癌:基于欧洲共识的跨学科指南》《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专家共识(2021)》《中国基底细胞癌皮肤镜特征专家共识(2019)》《日本皮肤科学会基底细胞癌管理指南(2021)》《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基底细胞癌管理指南(2021)》《澳大利亚角质形成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2019)》《德国S2k皮肤基底细胞指南(2019)》等相关国际最新指南。证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25日。
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形成指南内容、相关诊断和治疗建议。文中列举的证据等级主要采用英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CEBM)2011版证据分级标准,依据循证学方法将证据依据分为1~5级(扫描首页二维码查看
专家组基于证据评价小组提供的国内外证据,同时考虑我国BCC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后,初步拟定了BCC诊疗关键问题的推荐意见。2023年2—10月共开展了四轮的讨论沟通,向24名专家发出邀请,对指南推荐进行反馈,最终根据具体反馈并考虑实际检索证据的可获得性、问题设置逻辑关系确认等,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最终专家对于指南推荐意见和正文均达成共识。
指南发布后,指南工作组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指南进行传播和推广:(1)在相关学术会议中对指南进行解读;(2)有计划地在中国部分省份组织指南推广专场会议,确保基层的BCC诊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本指南;(3)通过学术期刊和书籍出版社公开发表本指南;(4)通过媒体等进行宣传推广。指南工作组将综合临床实践的需求与证据产生的进展,并参考更新指南报告清单,对本指南进行更新。计划每2年对本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更新。
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和医学责任认定依据,仅供医疗机构涉及BCC患者诊疗和监测相关指标的相关医护人员参考。
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我国人群中BCC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9.3%~47.5%[
总体来说BCC预后良好,Mohs手术治愈率可达97%以上[
BCC确切的细胞来源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起源于表皮的基底层细胞。近期有研究提示一些BCC可能起源于毛囊干细胞区域的细胞[
在由Hh基因编码的Hh蛋白沉默时,负调控蛋白Patched(PTCH)结合并抑制Smoothened蛋白(SMO),导致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GLI)与负调控蛋白融合同源体抑制物(SUFU)结合形成转录抑制因子GliR,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注:PTCH为Patched蛋白;SMO为Smoothened蛋白;SUFU为融合同源体抑制物;GLI为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GLIR为抑制性GLI(转录抑制因子);Hh为Hedgehog蛋白;HHI为Hedgehog通路抑制剂;GLIA为活化的GLI(转录激活因子)
在约90%的散发性BCC中发现了9q22.3染色体上PTCH亚型中PTCH1的失活突变,约10%的BCC中发现了SMO的激活突变[
又称皮表透光显微镜,是一种无创的、用于诊断皮肤病变的技术,是最常见的非侵入性BCC诊断手段(
不同亚型BCC皮肤镜表现与其对应病理表现[
亚型 | 皮肤镜表现 | 病理表现 |
---|---|---|
结节型 | 典型的树枝状血管、大的蓝灰色卵圆巢、灰蓝色小球、溃疡 | 真皮层中多个大小不一的基底样细胞巢,外周呈栅栏状,可以含有黏液样基质,可见收缩间隙 |
浅表型 | 亮白色或红色无结构区、叶状结构、细短毛细血管扩张及浅表糜烂 | 多灶性非典型基底样细胞团块,与基层上皮相连,局限于真皮乳头层;收缩间隙通常含间充质黏液样物质 |
色素型 | 经典诊断模式中包含1个阴性标准和6个阳性特征,前者不含色素网,后者包括大的蓝灰色卵圆巢、灰蓝色小球、叶状结构、轮辐状结构、溃疡、树枝状血管 | 浅表型和结节型均可表现为色素型,体现在肿瘤细胞团块中有大量色素颗粒,周围基质中可能存在分散的噬黑色素细胞 |
硬斑病样型 | 亮白色背景,其上可见树枝状血管、蓝灰色卵圆巢、灰蓝色小球、聚集性小点,部分可见溃疡 | 包围在含有成纤维细胞的密集胶原间质中的基底样细胞条索,界限不清,广泛侵犯网状真皮并可侵犯到皮下组织,收缩间隙较结节型和浅表型少见,此类型可能与其他侵袭性生长亚型 |
基底SCC | 既可表现出BCC的镜下特点如树枝状血管、溃疡、血痂、蓝灰污斑等,也可表现出SCC的镜下特点如角化性斑块、浅表鳞屑、白色无结构区以及多种血管形态(直线形血管、螺旋状血管、环状血管等) | 兼具BCC和SCC组织学特点,具有侵袭性和破坏性,易复发和转移。组织学特征更类似于BCC。细胞形态显示大面积苍白的鳞状细胞,但缺乏角化 |
注:BCC为基底细胞癌;SCC为鳞状细胞癌
组织活检是诊断皮肤肿瘤的金标准[
即皮肤CT,能够提供皮肤组织的三维影像及亚细胞结构图像,具有无创、实时及动态等特点,可显著提高皮肤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有助于识别早期皮肤肿瘤。该技术也可用于BCC的早期筛查及术后随访[
根据病灶内高回声斑点的分布,可以区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BCC的生长模式和累及皮肤层次。基于这些特征,可以建立一个区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的预测模型,在试点研究和队列研究中准确率分别为84.0%和76.7%[
光动力荧光标记诊断(PFD)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光敏剂在病变组织中选择性富集,然后经过特定光源照射后观察病变皮损进行诊断[
部分BCC患者需要进一步影像学检查(CT或MRI扫描),并在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会议上讨论[
各种影像学技术有着各自独特的优点:皮肤镜可以提供皮损的整体信息;RCM可以提供近似病理改变的图像信息,如细胞结构、血管结构;皮肤超声可以提供皮损的深度、边界等。总之,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使手术过程有的放矢。
1.皮肤镜:可在健康皮肤边缘识别出相关特征,从而检测到亚临床肿瘤边缘,辅助精确手术切缘,也是临床最常用的技术[
2. OCT:在体内肿瘤边缘的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效果,可检测深度1.5 mm的肿瘤,分辨率达3 μm[
3.光动力荧光技术:对辅助界定BCC肿瘤边缘有一定帮助,可在非侵入性、无创的条件下,快速判断边缘。其在肿瘤组织的检测深度为1.8~2.1 mm,足以指示浅表型和结节型BCC[
4.高频超声:分辨率较低,但可以提供肿瘤周边结构及深部浸润情况等重要信息。传统的高频超声频率为10~20 MHz,分辨率仅为毫米级,无法区分皮肤的层次和微小结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高频超声的发展,超声探头的频率可高达20~150 MHz,空间分辨率也提升到了微米级[
5.MRI/CT:MRI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更好地评估肿瘤的大小及深度。CT对于评估肿瘤范围、是否侵袭骨质、突破眼眶、淋巴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可对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动态扫描成像,水平分辨率可达1.0 μm,垂直分辨率为3.0 μm,可用于辅助确定手术切缘[
病理报告最低要素应包括BCC组织学亚型、切缘是否干净、肿瘤大小、侵袭深度、神经和血管淋巴管浸润等[
复发风险取决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亚型以及肿瘤部位、大小、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性别和使用的治疗方式等,结合国内外诊疗指南关于BCC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分类见
基于复发风险因素确定局部基底细胞癌治疗方案的分层a
项目 | 低风险 | 高风险 |
---|---|---|
病变部位及大小 | 躯干、四肢<2 cm |
躯干、四肢≥2 cm; 头、颈、手、足、胫前和肛门生殖器(任何大小)b |
边界 | 清晰 | 不清 |
原发或复发 | 原发 | 复发 |
免疫抑制 | - | + |
曾行放疗部位 | - | + |
病理亚型 | 结节型、浅表型c | 浸润性生长模式d |
周围神经受累 | - | + |
注:a符合任何高风险因素则均将患者归入高风险类别;b依据病变部位确定高风险时,与肿瘤大小无关。由于解剖和功能限制、切缘较为狭窄,将导致复发率增加。建议使用Mohs显微描记手术或整体切除+环周切缘评估等完整边缘评估的术式,以获得最佳的肿瘤清除率和最大程度的组织保护。对于<6 mm的肿瘤,无其他高风险特征,如果在无明显解剖或功能损害的情况下需确保至少4 mm的临床无肿瘤边缘,则可考虑其他治疗方式;c低风险组织学亚型包括结节型、浅表型和其他非侵袭性生长模式,如角化性、漏斗囊性和Pinkus纤维上皮瘤;d在肿瘤的任何部分具有基底鳞状细胞,浸润型,硬化性/硬斑病样,微小结节型和基底细胞癌伴癌肉瘤分化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基底鳞状细胞肿瘤的预后可能与鳞状细胞癌相似;建议在这些病例中进行临床病理学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评估预后;“-”为无相关风险因素;“+”为有相关风险因素
SE结合术后切缘评估是原发性BCC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操作为切除肿瘤及其周边足够的组织,术后行常规病理评估切缘。治疗后复发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肿瘤边界的判断,术后5年的复发率为<1%~17.4%[
SE依据肿瘤复发风险不同,切缘选择有所不同,对于低风险BCC的外周切缘范围在2~4 mm,而对于高风险BCC,切缘可达5~15 mm,具体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组织学亚型和术者操作经验[
对于非面部的结节型和浅表型肿瘤,建议切缘5 mm,并且在正式治疗前应将测定的边缘在皮肤上描画出来[
据报道,在所有手术切除的肿瘤中,标准手术未切净的比例为4.7%~24%;而未切净的病例有26%~41%的BCC病灶会复发。复发的肿瘤可能在前次手术后表现出更积极的生长模式。因此在发现肿瘤未切净后应再次切除。此外在发生高危肿瘤或关键部位病变及深部复发时,最好采用Mohs手术再次切除,以确保肿瘤完全清除[
laBCC患者或无法行治愈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在手术前以类似新辅助治疗的形式使用咪喹莫特、PDT以及HHI等方式减少肿瘤体积,以减少手术操作难度[
如果采用SE,手术切口应当在确保切缘阴性后再进行修复,可直接闭合修复,也可以利用邻近或远处组织皮瓣、皮片移植修复。实施头颈部肿瘤切除的医生应该具有皮瓣修复技术。需要注意,皮瓣修复将改变局部解剖位置关系,在不确定肿瘤组织已切净时建议慎用。切口通常在1~2周内愈合[
此项操作技术又被称为完全环周边缘和底缘评估(CCPDMA),其包括Mohs手术以及其他基于组织学评估的切除方法如“Tubingen muffin technique和Tubingen torte technique”[
1.Mohs手术:Mohs手术是一种高效的皮肤癌切除技术,过程包括连续切除肿瘤组织、精确绘制手术区域、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最终达到只精确切除恶性组织的目的。由于Mohs手术具有高治愈率和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的特点,且能够术中分析100%的切缘,因此它是低风险BCC 在SE切缘阳性后再切除的首选手术技术,也是局部高风险BCC的首选手术技术[
Van Loo等[
Julian和Bowers[
2.慢Mohs手术:慢Mohs是一种改良的Mohs技术,最早由Breuninger和Schaumburg-Lever[
Lawrence等[
对于因肿瘤大小、部位、年龄或合并症而无法完成治愈性手术的高风险BCC,或因美容效果不佳,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禁用于遗传性肿瘤(如Gorlin综合征),慎用于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
放疗不良反应:放疗过程不仅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而且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放疗能量和治疗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接受放疗的患者因年龄、身体状况、皮肤类型及暴露的位置和持续时间不同,皮肤损伤程度也不同[
通过降低单次放疗剂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放疗的晚期后遗症,但会增加整体治疗时间。当晚期BCC侵犯软骨(通常是耳廓)或骨骼(例如下颌骨)时,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软骨坏死或放射性骨坏死的风险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产生迟发性反应,从而影响该部位的伤口愈合和后续手术[
PDT可考虑用于治疗浅表型和部分结节型BCC(肿瘤厚度<2 mm BCC)[
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患者治疗的两项研究比较
研究 | 病理亚型 | 肿瘤位置 | 治疗 | 有效性 |
---|---|---|---|---|
Wang等[ |
浅表型和结节型 | 躯干、四肢、头、颈 | 冷冻治疗(39例)、ALA-PDT(44例) | 1年复发率:15%比25%( |
Basset-Seguin等[ |
浅表型 | 躯干、四肢、头、颈、面部 | 冷冻治疗(58例)、MAL-PDT(60例) | 5年复发率:20%比22%( |
注:ALA为氨基酮戊酸;MAL为甲基氨基酮戊酸;PDT为光动力治疗
PDT治疗在病变部位局部使用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及其甲基衍生物(MAL)都是临床上常用的光敏剂],孵育后进行红光照射,其波长(570~670 nm)位于光敏剂的吸收光谱内,在肿瘤组织内激发光敏剂产生能量并传递给周围的氧分子,生成以活性氧(ROS)为主的细胞毒性物质,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损伤肿瘤血管,激活抗肿瘤免疫,发挥肿瘤治疗作用[
PDT的优点为良好的美容效果,操作方便。最主要的缺点是疼痛,伴有或不伴有水肿性红斑以及结痂,通常2~6周后消退。
国内一些研究团队小范围研究显示,手术治疗BCC后以局部PDT治疗作为联合治疗手段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有助于保持局部组织和外观的相对完整性[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PDT治疗BCC患者的治愈率为60%~100%。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浅表型和结节型两种组织学亚型上,有几项研究发现,在低风险和高风险部位,浅表型的治愈率高于结节型[
如有溃疡和较厚病变则治疗效果较差。在结节型中,越薄的病变治愈率越高。临床研究表明,PDT对难治性的病变也有一定治疗效果,24个月的完全缓解率为78%[
MAL-PDT治疗浅表型BCC 3个月清除率为92%~97%,1年复发率为9%,5年复发率为22%[
激光治疗可用于治疗低风险BCC,但复发率高且经激光治疗后仍存在肿瘤残留病灶。CO2和掺铒钇铝石榴石(Er:YAG)激光可用于低风险BCC的治疗。此外辅助应用激光技术可以增加局部应用治疗药物的吸收。一项包含39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Er:YAG激光联合剥脱性点阵激光辅助PDT(AFL-PDT)治疗的原发性瘤体较小的结节型BCC患者相比于MAL-PDT治疗的患者,在3个月时完全缓解率更高,在12个月时局部复发率更低[
此外,非消融性染料激光可靶向血管造成血管闭塞,不会对表皮或真皮造成损伤。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1 064 nm)在对33例躯干和四肢BCC的研究中,组织学清除率为90%;没有观察到瘢痕[
C&E主要用于治疗低风险BCC,但无法对病灶边缘进行组织学评估。5年总体复发率为1.2%~40.0%,高风险BCC复发率更高。操作时应注意,对于毛发旺盛区域,若病变累及皮下组织,应选择手术切除[
如果在C&E操作过程中到达皮下层,则通常应进行手术切除,由于皮下脂肪比肿瘤组织更柔软,刮匙无法完全去除肿瘤组织。如果仅根据低风险肿瘤的临床观察进行了C&E,则应注意所取组织的活检结果,以确保没有高风险病理特征导致额外治疗。对于面颊、前额、头皮、颈部和胫骨前深度<6 mm且局限于真皮的肿瘤,如果患者无法进行Mohs手术或其他PDEMA切除和标准切除,则C&E可作为替代的治疗选择。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显示,单纯刮除(95.7%)和冷冻(100%)治疗1年后非面部浅表5~20 mm BCC的肿瘤清除率都很高,但非劣效性分析尚无定论[
如果手术或局部治疗有禁忌证,冷冻治疗可用于躯干或四肢小的浅表型BCC或瘤体较小的结节型BCC患者[
BCC治疗以手术为主,然而当患者不耐受手术、肿瘤位于高难度手术部位、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肿物或术后复发且不宜再次手术等情况下,药物治疗可以作为选择。近年,BCC治疗药物不断涌现,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均开始在相应BCC诊疗指南中加入局部及系统性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一般不作为常规原发BCC的首选治疗。当患者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如高龄、慢性合并症、药物、美容需求等)无法进行手术时,可适当采用外用药物作为替代疗法。选择外用药物治疗之前,应先行病理检查确定BCC的病理类型,以更好地指导药物选择。
1.咪喹莫特: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可通过激发局部免疫,对多种病毒感染或皮肤肿瘤起到治疗作用。在BCC的治疗中,咪喹莫特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较小的浅表型BCC[
2. 5-FU:5-FU对于原发、低危区的浅表型BCC效果较好。既往一项纳入601例浅表型BC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5%咪喹莫特乳膏每周连续5 d应用每天1次共6周、5% 5-FU乳膏每天2次共4周和每隔1周2次PDT治疗后3及5年治疗效果,在3与5年随访时间点上均显示5-FU乳膏的效果逊于咪喹莫特,而略高于PDT治疗(5年无瘤生存率:氟尿嘧啶70.0%,PDT 62.7%)[
3.其他局部治疗:外用0.05%维A酸乳膏曾被报道可治疗BCC,但复发率较高[
LaBCC及mBCC患者可以使用系统性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系统治疗药物包括HHI、免疫治疗药物、传统化疗等。
1.HHI:(1)作用机制:HHI是Hh和SMO依赖信号的强效拮抗剂,通过抑制Hh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抑制BCC的生长[
索立德吉与维莫德吉国内外获批情况对比
项目 | 索立德吉 | 维莫德吉 |
---|---|---|
通用名 | Sonidegib | Vismodegib |
商品名 | Odomzo(奥昔朵) | Erivedge |
作用位点及机制 | 结合Hh通路的SMO蛋白并对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基因转录及肿瘤发生 | |
获批适应证 | 不宜手术/放疗,手术/放疗后复发的laBCC成年患者(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等)、mBCC成年患者(澳大利亚、瑞士等) | 不宜手术/放疗,手术/放疗后复发的laBCC成年患者(美国、欧洲、瑞士、澳大利亚等)、mBCC成年患者(美国、欧洲、瑞士、澳大利亚等) |
国内是否获批 | 是 | 否 |
推荐剂量 | 200 mg/d | 150 mg/d |
(2)适应证及有效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已批准维莫德吉和索立德吉用于laBCC,同时批准了维莫德吉用于治疗mBCC[
(3)治疗方案:目前多国指南均将索立德吉200 mg/d作为标准治疗剂量。在laBCC患者当中,建议应用HHI类药物至少4个月并长期应用,直至疾病进展(PD)或出现不耐受的不良反应。
HHI也可作为部分手术困难的BCC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治疗药物。BCC新辅助治疗理念出现在HHI类药物研发之后。当BCC肿瘤部位涉及到面部美容亚单位或功能敏感区域(如眼眶及眼周),通过术前使用HHI,可使首诊无法手术的肿瘤病灶缩小,降低手术复杂程度,以便后续手术完整切除,减少组织变形或功能影响[
目前暂无大样本量研究支持术后应用HHI的疗效。是否将HHI应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复发或进展的风险,风险因素包括临床和病理因素两方面。临床因素包括位置、大小、边界、原发/复发、潜在的免疫抑制状态、既往放射治疗。病理风险特征包括病理亚型、手术切缘阳性和神经受累(周围神经或大神经侵犯)。手术切缘阳性的低危BCC应优先接受再切除或放射治疗(不适合手术患者);同样,高危BCC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不可行的情况下,可选择HHI等系统治疗[
(4)关于基因检测:Bonilla等[
(5)不良反应及管理: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事件。索立德吉治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肌肉痉挛、脱发、味觉障碍[
肌肉相关不良事件最为常见。当出现肌肉痉挛、肌痛,可伴或不伴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对于肌肉痉挛水平高于3级的患者,停药2~4周后可大部缓解,也可以服用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
索立德吉治疗出现不良事件最短中位时间是于1.08个月时出现乏力(95%
HHI治疗过程中可能因药物抵抗出现PD,主要机制为SMO与HHI的结合位点发生突变[
2.生物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属于挽救治疗药物。有少量个案报道将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用于晚期BCC,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Cemiplimab是一种新型抗PD-1抗体,可用于部分符合用药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皮肤SCC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同时,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于2018年批准Cemiplimab治疗HHI治疗失败的laBCC或mBCC[
3.药物化学治疗:用药物化学治疗方法治疗晚期BCC的经验仅限于病例报道,主要应用铂类化疗药物[
4.其他系统治疗:伊曲康唑作为传统的口服抗真菌药,已被证明可以通过与SMO结合,抑制其在纤毛中的积聚,从而起到类似HHI的作用[
既往也有系统应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BCC的经验。有早年的病例报告报道异维A酸以约3 mg·kg·-1d-1的剂量治疗BCC可使8%的肿瘤消退,但伴随明显的肝功能、甘油三酯异常及骨骼毒性。减小剂量可减轻不良反应但疗效明显减弱[
另有较早研究提示口服依曲替酯(首月1.5 mg·kg·-1d-1,此后0.75 mg·kg·-1d-1)3~18个月可有效减少BCC的数量及大小,且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仅为停药可逆的甘油三酯升高[
BCC患者的标准化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局部复发和继发肿瘤。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首次确诊后5年内再次发生BCC的概率为40.7%,非首次确诊5年内概率可达到82%,因此对所有BCC患者进行随访是合理的[
现如今,除了传统的诊断方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也逐渐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