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字X线摄影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of Imaging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Technicia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成都 610041,Email:HX_lizhenlin@126.com Li Zhenl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Email: HX_lizhenlin@126.com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具有成像速度快、动态范围广、X线量子检出效率高、图像空间分辨率高、辐射剂量低、可进行一系列影像后处理等优势1, 2,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儿科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但是,儿童各发育阶段均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跟成人相比对辐射更加敏感,辐射效应的危险更大3。因此,儿童DR规范值得关注。目前,世界上医疗发达的国家对于DR检查的各项参数普遍有规范化的要求4。在我国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检查结果互认的背景下5,为了更加规范DR成像应用与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团队共同努力下,制订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保证影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影像技术质量并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一、儿童DR检查总则

1.辐射防护:做好辐射防护,包括受检者和陪检者的防护6。应为儿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6, 7, 8,如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可调节防护窗口的立位防护屏等,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0.5 mmPb,移动铅防护屏风铅当量应不小于2 mmPb9。在不影响摄影范围的情况下严格做好非检查部位的防护,尤其是邻近照射野的辐射敏感器官。应排除陪检者处于怀孕状态,儿童及青少年不能作为陪检者。

2.儿童骨关节摄影的特殊性:对于儿童骨关节,因骨骺出现和闭合时间不一致,有时需要两侧对照摄影,以便于鉴别诊断。骨骺是骨骼发育阶段的二级骨化中心,是儿童骨骼发育的特点10,不同骨骼的骨骺生长发育规律也不一样。股骨头骨骺2月龄开始出现,13月龄时出齐;髌骨骨骺3~4岁才开始出现10;跟骨骨骺最早出现于3~5岁,11~12岁开始完全闭合11;对于膝关节和踝关节,骨骺和干骺端从开始闭合到完全闭合分为4个阶段,伴随着骺线的逐渐消失12, 13。肱骨下端的几个骨骺闭合时间分别为:肱骨小头11个月~2岁,肱骨内上髁5~8岁,滑车7~9岁,肱骨外上髁11~13岁,桡骨小头5~7岁,鹰嘴7~11岁14。尺桡骨远端、腕部诸骨、掌指骨的骨骺发育也有其自身特点,可以用于推断骨骼发育的成熟度,进行骨龄测定,这是儿童DR特有的检查项目15, 16, 17, 18,左手腕后前正位是骨龄测定的经典检查体位,有时候需要增加左膝关节侧位;当进行法医鉴定时,可能需要增加更多的检查部位。相比传统的手动测定骨龄,运用各种人工智能软件自动分析对摄影规范和图像质量要求更高。

3.儿童的床旁摄影:对于危重儿童,比如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通过呼吸机维持生命和手术后不易搬动的儿童,需要床旁X线摄影19, 20, 21。与常规DR不同,由于这部分儿童无法配合,且部分儿童无自主意识,因此摆放体位时,应充分和临床医师沟通,了解具体病情与检查目的,必要时通过束缚带等外物固定以减少运动伪影。摄影前尽可能去除摄影范围内的体外异物,如电极片、各种导线及管子、水枕等,最大限度减少对病变部位的干扰。对于需要持续心电监护的儿童,应在摄影备注中加以说明。对于需要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的儿童,摄影前应和临床医师确认PICC的入路、走行,适当扩大摄影范围,以显示PICC全貌。由于病情需要,接受床旁摄影的儿童有时候需要多次检查19,因此在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儿童的辐射剂量62022,床旁摄影时可利用活动铅屏风对不能移开同一病房其他儿童进行防护6

4.摄影标记的要求:每一幅DR图像上需要标记一些重要信息,且不能遮挡关键部位,标记信息建议如下。(1)左上角:姓名、性别、年龄或月龄或出生天数、图像ID、标识R;(2)右上角:医疗机构名称、互认标识HR、检查时间、标识L;(3)左下角:kV、mAs、曝光指数或剂量;(4)右下角:窗宽、窗位、图像缩放率。标尺位于影像右侧边框。

5.图像后处理:对数字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23, 24、正确的位置标记及必要的裁剪,使之符合临床要求,传输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完成检查。

6.确保检查的安全性:避免受检者在检查室内因碰撞、挤压、擦伤、夹伤、跌倒甚至坠床而造成伤害。

7.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儿童DR检查需要有效的临床指征,并能够使受检者获益。检查前除了仔细核对申请单之外,还应告知受检者及陪检者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呼吸要求等,争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尽可能一次成功。

8.体位设计和实际操作的灵活性与个性化6:本共识对儿童体位不作强制性规范要求,应根据临床需求尽量采用舒适、安全、稳定的自然体位,摆放体位时动作轻柔。对婴幼儿及不配合者可借助辅助固定物品,如沙袋、绷带、低密度泡沫板等6,指导陪检者协助受检者做好体位的固定,必要时可考虑药物镇静。

9.摄影距离的选择:选择摄影程序时应合理选择摄影距离,立位150~180 cm,卧位90~110 cm,在立位不能完成的摄影体位由卧位完成时,摄影距离也作相应的改变。

10.照射野与中心线:严格控制照射野,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和散射线,中心线应对准摄影要求入射的体表解剖定位点。

11.焦点的选择:尽可能采用小焦点,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6

12.滤线栅的使用:一般情况不使用滤线栅,只有当体厚超过15 cm或者使用管电压超过60 kV时才考虑使用,如儿童腹部、脊柱等部位625, 26

13.儿童摄影模式的应用:尽可能使用儿童摄影模式,根据体厚选择合适的kV与mAs23,在设备条件允许下采用尽可能短的曝光时间6。对有电离室自动曝光的设备,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部位小,或摄影范围不在平板探测器中心,选择电离室自动曝光时一定要慎重,否则可能由于电离室无法探测而不能正确曝光2327。注意观察受检者情况,根据临床要求选择合适的曝光时机,做到一次成功。

二、常用X线摄影体位 (一)鼻骨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鼻骨病变或骨折的情况等。

2.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探测器站立,两手扶住探测器,头侧转,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瞳间线垂直于探测器,将鼻根部下方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置于照射野中心,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采用俯卧位,头颅呈标准侧位摄影。(2)照射野上缘平眼眶上缘,前缘包括鼻尖,中心线对准鼻根部下方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鼻骨侧位影像。(2)两侧眼眶下缘、后缘重叠良好。(3)周围软组织可辨。

3岁以下儿童鼻骨X射线摄影为非正当性影像学检查。

(二)鼻咽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腺样体肥大等鼻咽部及颈部软组织病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立或者侧坐于探测器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平行探测器,外耳孔前下各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置于照射野中心,头稍后仰,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采用侧卧位或仰卧水平侧位。(2)照射野上缘平眉弓,下缘包括甲状软骨,前缘包括鼻尖,后缘包括枕外隆突,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下各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处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标准鼻咽侧位影像,颅骨无双边影,两下颌角重叠良好。(2)下颌骨与鼻咽腔不重叠。(3)腺样体轮廓清晰。(4)鼻咽腔结构清晰。

(三)胸部后前位(立位)

本体位适用于配合受检者。

1.摄影目的: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包括肺透明膜病、肺不张、肺炎、气胸、纵隔积气、纵隔移位、先天性心脏病初筛及术后随访、胸廓发育畸形(鸡胸、漏斗胸等)的术前术后检查。

2.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探测器,两足分开站稳,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探测器中线并垂直探测器,下颌略抬,使下颌骨与枕骨不致重叠肺尖,两肩放平,两手内旋手背置于两侧髋部,或者水平紧抱探测器;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使两手垂直上举夹紧头部。(2)照射野上缘平肩部上方3 cm,下缘包括剑突下方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两侧包括肩关节及腋窝软组织,中心线对准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0~6岁儿童对准第6胸椎)垂直入射,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或观察受检者呼吸情况,尽量控制在吸气状态下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1)肺尖充分显示。(2)两侧胸锁关节对称。(3)双肺纹理可见,幼儿(1~3岁)以上肺野外带肺纹理隐约可见。(4)心脏大血管轮廓及膈肌、肋膈角清晰。(5)肋骨骨小梁清晰。

(四)胸部前后位(卧位)

本体位适用于婴幼儿及不配合受检者。

1.摄影目的: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具体同胸部后前位(立位)。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两手臂上举稍内旋抱头,或由陪检者将其两手臂上举夹紧头部,固定髋部防止骨盆旋转。头部摆正,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2)照射野上缘平肩部上方3 cm,下缘包括剑突下方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两侧包括肩关节及腋窝软组织,中心线对准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入射,观察受检者呼吸情况,尽量控制在吸气状态下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1)肺尖充分显示。(2)两侧胸锁关节对称。(3)新生儿(出生~28 d)及婴儿(1~12个月)肺野内中带可见肺纹理,幼儿(1~3岁)以上肺野外带肺纹理隐约可见。(4)心脏大血管轮廓及膈肌、肋膈角清晰。(5)肋骨骨小梁清晰。

(五)胸部侧位

1.摄影目的:联合胸部正位,观察上述胸部病变以确定病变的位置。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立于探测器前,两手臂高举弯曲抱头,侧胸壁紧贴探测器,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腋中线置于探测器中线,对不配合者可采用侧卧位,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仰卧水平侧位,受检者平躺于摄影台,垫高背部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平肩部上方3 cm,下缘包括剑突下方1~2 cm(根据不同年龄调整),前后分别包括前胸壁和后胸壁,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下角水平与腋中线相交处(0~6岁儿童对准第6胸椎水平与腋中线相交处)垂直入射,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或观察受检者呼吸情况,尽量控制在吸气状态下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1)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无双边影。(2)两侧后肋重叠良好。(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可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4)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5)心脏、主动脉走向清晰。

(六)腹部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肠梗阻、消化道异物、穿孔等急腹症,泌尿系统或腹腔脏器结石、钙化,腹部包块等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两手臂置于身体两侧或上举,下肢伸直,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如果观察肠梗阻、消化道穿孔及肾下垂等情况,则摄影腹部前后立位。(2)照射野上缘平剑突上方2 cm,下缘应包括耻骨联合下方,左右包全两侧腹壁,中心线对准剑突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入射,呼气后屏气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1)棘突显示于影像正中。(2)两侧髂骨、闭孔、椎弓根对称。(3)两侧膈肌、肋膈角、脊柱、后肋、骨盆轮廓清晰。(4)软组织轮廓(肝、脾、肾、腰大肌等)可见。(5)两侧腹脂线在新生儿(出生~28 d)及婴儿(1~12个月)隐约可见,幼儿(1~3岁)以上儿童可见。

(七)腹部倒立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先天性肛门闭锁,预测直肠距肛门的距离。

2.摄影要点:(1)新生儿空气自口腔到达肛门需要12~24 h,此时空气进入直肠的盲端,因此出生后20 h左右是最佳摄影时间。将受检者倒立并身体左侧靠近探测器,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事先在肛门皮肤处贴一金属标记物,陪检者一手提住受检者的两腿(两踝部),另一手托住受检者的头部或肩部。(2)照射野上缘超过肛门3~4 cm,下缘包括膈肌,中心线对准髂嵴水平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为腹部倒立侧位影像,包括两侧臀部皮肤。(2)肛门金属标记物清晰。(3)显示胀气的肠曲和直肠盲端充气影像。

(八)骨盆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骨盆诸骨的骨质、形态及发育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两手置于身体两侧或上举,两下肢自然伸直,足尖相对内旋约15°,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照射野上缘包括髂嵴,下缘平坐骨结节下方2 cm,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 cm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骨盆诸骨左右对称显示于影像中。(2)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少量重叠,耻骨与骶椎不重叠。(3)诸骨骨小梁清晰。(4)软组织可辨。

(九)双髋关节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髋关节发育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两手置于身体两侧或上举,两下肢自然伸直,足尖相对内旋约15°。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照射野上缘包括髂前上嵴,下缘包括股骨上1/3段,中心线对准两腹股沟中点连线的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髋关节呈正位影像,包括两股骨上端、耻骨、坐骨、部分髂骨。(2)股骨颈显示充分,无投影变形。(3)诸骨骨小梁清晰。(4)软组织可辨。

(十)寰枢椎张口位

1.摄影目的:观察寰椎和枢椎的骨质及寰枢关节脱位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头稍后仰,使上颌咬合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台面,口尽量张大,可令受检者咬合干净软木塞或纱布团,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视受检者情况也可采用立位或坐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鼻翼,下缘平下颌骨颏部下方3 cm,中心线对准两口角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寰椎和枢椎前后位影像显示于上、下齿之间。(2)上颌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重叠,枢椎齿状突与枕骨不重叠。(3)齿状突与寰椎两侧间隙对称。(4)寰椎及枢椎骨小梁清晰。

(十一)颈椎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第3~7颈椎正位的骨质、椎间隙、关节间隙等情况,判断有无发育异常。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头稍后仰,使上颌咬合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台面,也可采用站立或坐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胸椎,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对准甲状软骨入射,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1)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正位投影于影像中。(2)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3)椎间隙与钩突关节清晰。(4)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5)第3~7颈椎骨小梁清晰。

(十二)颈椎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全部颈椎侧位的骨质、椎间隙、棘突等情况和颈部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有无发育异常。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立或侧坐于探测器前,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头呈标准侧位并稍后仰,两肩尽量下垂,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对于婴幼儿宜采用仰卧位,适当垫高头颈部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胸椎,中心线对准甲状软骨水平与外耳孔垂线的交点垂直入射,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1)第1~7颈椎侧位序列显示影像中。(2)下颌骨与椎体不重叠。(3)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清晰。(4)气管、颈部软组织与椎体可辨。(5)诸骨骨小梁清晰。

(十三)腰骶椎前后位(适用于较小的儿童)

1.摄影目的:观察腰骶椎正位的骨质、椎间隙、关节间隙及腰大肌等情况,判断有无隐裂、发育异常。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背部紧贴台面,两手自然置于身旁,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采用站立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第12胸椎,下缘包括尾骨,中心线对准两髂嵴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第1~5腰椎及骶尾椎正位显示于影像中,腰大肌、腰骶关节、骶髂关节清晰。(2)两侧横突及椎弓根左右对称,边缘锐利。(3)诸骨骨小梁及椎间隙清晰。

(十四)腰骶椎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腰骶椎侧位的骨质、椎间隙、棘突及关节突等情况,判断有无腰椎滑脱、发育异常。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台面,两臂弯曲抱头,两膝弯曲并拢放置沙袋或者由陪检者协助固定,调整身体使脊柱长轴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可采用立位水平摄影,对不配合者也可采用垫高背部仰卧于摄影台做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第12胸椎,下缘包括尾骨,中心线对准髂嵴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第1~5腰椎及骶尾椎侧位显示于影像中。(2)椎间隙清晰,椎体边缘锐利,后缘无双边影。(3)棘突、上下关节突、腰骶关节清晰。(4)诸骨骨小梁清晰。

(十五)脊柱全长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全脊柱是否弯曲、畸形及骨质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X线管,站立于垫脚凳上或专用全长支架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并与探测器垂直,头稍后仰,手臂置于身体两旁,保持两肩对称,以上体位可由陪检者协助完成,对不配合者,设备允许情况下也可做仰卧前后正位,由陪检者协助体位固定,为了降低儿童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可以取后前位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耻骨联合,应用DR全长拼接功能,纵轴对准受检者正中矢状面并根据不同设备做好扫描起始中心线设置,中心线分段对准照射野中心。

3.标准影像显示:(1)脊柱正位全序列显示于影像中,分段衔接良好,骨盆无旋转。(2)诸骨骨小梁、椎间隙、左右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清晰。(3)软组织可辨。

(十六)脊柱全长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全脊柱是否弯曲、畸形及骨质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立于垫脚凳上或专用全长支架上,脊柱凸侧贴近探测器,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两手屈曲置于胸前或者置于全长扶手架上,上臂与躯干约成90°角,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对不配合受检者,设备允许情况下也可做侧卧位摄影,由陪检者协助体位固定。(2)照射野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耻骨联合,应用DR全长拼接功能,纵轴对准受检者腋中线并根据不同设备做好扫描起始中心线设置,中心线分段对准照射野中心。

3.标准影像显示:(1)脊柱侧位全序列显示于影像中,分段衔接良好,诸椎体及椎板重叠良好。(2)诸骨骨小梁、椎间隙及上、下关节突清晰。(3)软组织可辨。

(十七)脊柱全长屈位

1.摄影目的:脊柱侧凸术前检查以确定畸形的柔韧性和制订手术方案。

2.摄影要点:(1)右侧屈位为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左臂绕过头顶,右臂呈屈曲状,手背贴于右侧面颊部,两眼直视天花板,检查者握住受检者左手及左侧小腿,用力做屈曲牵拉,直至受检者完全屈曲后,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左侧屈位为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人体正中矢状面置于照射野中线并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右臂绕过头顶,左臂呈屈曲状,手背贴于左侧面颊部,两眼直视天花板,检查者握住受检者右手及右侧小腿,用力做屈曲牵拉,直至受检者完全屈曲后,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3)照射野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中心线对准照射野中心。

3.标准影像显示:(1)脊柱全序列显示于影像中。(2)全脊柱呈正位侧屈影像。(3)诸骨骨小梁、椎间隙及上、下关节突清晰。

(十八)锁骨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察锁骨形态、走行有无异常,有无骨折及发育异常。

2.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探测器站立,两上肢自然下垂,肩部稍前倾,被检侧上肢内旋,掌面向前,头向对侧偏转,锁骨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并紧贴探测器,婴幼儿及不配合者也可采用前后立位或仰卧位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肩峰上方2 cm,下缘包括颈静脉切迹下方2 cm,内侧包括胸骨,外侧包括肩关节,两侧锁骨摄影时左右包括两侧肩关节,一侧锁骨摄影时,中心线对准锁骨中点垂直入射,两侧锁骨摄影时,中心线对准胸骨颈静脉切迹。

3.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锁骨正位影像。(2)锁骨内1/3与胸廓重叠,锁骨呈S形。(3)肩锁关节清晰。

(十九)肩关节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肩关节诸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有无脱位。

2.摄影要点:(1)受检者背靠探测器站立,被检侧肩部紧贴探测器,上肢伸直稍外展,掌面朝前置于身旁,喙突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采用仰卧位摄影,适当垫高对侧肩部使被检侧紧贴台面。(2)照射野下缘包括肩胛骨下角下方3 cm,外侧缘包括上臂软组织,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肩关节间隙清晰。(2)肱骨小结节显示于肱骨头外1/3处(新生儿肱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3)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肱骨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肱骨骨质、周围软组织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稍垫高对侧肩部,被检侧上臂紧贴台面,手臂伸直并外展20°~30°,掌面向上,上臂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不配合者可用沙袋或者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采用立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中心线对准上臂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肱骨正位影像。(2)大结节呈切线位显示,小结节与肱骨重叠。(3)肱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一)肱骨侧位

1.摄影目的:联合正位,观察肱骨骨质、周围软组织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稍垫高对侧肩部,被检侧上臂紧贴台面并外展20°~30°,上臂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肘关节屈曲90°,手掌尺侧置于腹上,也可采用立位水平摄影。需要摄影穿胸位,则受检者侧立于探测器前,被检侧上肢自然下垂并紧贴探测器,掌面向前,对侧上臂环手抱头行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中心线对准上臂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肱骨及肘关节侧位影像。(2)肱骨头与肩胛骨、肩峰少许重叠(新生儿肱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3)肱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二)肘关节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肘关节诸骨骨质、周围软组织情况,判断有无关节脱位。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肩部尽量放低与台面平齐,被检侧肘关节伸直,手掌朝上,尽量使前臂与上臂同时平置于台面上,尺骨鹰嘴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用加压绷带固定或让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仰卧位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上臂下1/3段,下缘包括前臂上1/3段,中心线对准肘横纹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肘关节间隙位于影像正中。(2)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影像锐利。(3)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4)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三)肘关节侧位

1.摄影目的:联合正位,观察肘关节诸骨骨质、周围软组织情况,判断有无关节脱位。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肩部尽量放低与台面平齐,肘关节置于台面并屈曲90°,尺侧在下,拇指向上,肱骨内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用加压绷带固定或让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仰卧位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上臂下1/3段,下缘包括前臂上1/3段,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肘关节间隙清晰。(2)肱骨内外髁重叠,呈圆形显示。(3)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四)尺桡骨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尺骨和桡骨的骨质、周围软组织及异物的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被检侧肩部尽量放低,前臂伸直掌面向上,前臂背侧及肘部紧贴台面,前臂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不配合者可用加压绷带固定或让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立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桡骨头(新生儿至学龄前儿童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桡骨颈和桡骨粗隆略与尺骨重叠。(2)诸骨骨小梁清晰。(3)关节间隙清晰。(4)软组织可辨。

(二十五)尺桡骨侧位

1.摄影目的:联合正位,观察尺骨和桡骨的骨质、周围软组织及异物的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被检侧肩部尽量放低,使前臂尺侧及肘部紧贴台面,肘关节屈曲90°,拇指在上,前臂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立位水平摄影,婴幼儿可采用平躺于摄影台一侧,上臂外展进行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桡骨头重叠于尺骨冠状突(新生儿至学龄前儿童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尺、桡骨基本重叠。(2)诸骨骨小梁清晰。(3)关节间隙清晰。(4)软组织可辨。

(二十六)腕关节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远端、腕骨、掌骨近端骨质情况,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被检侧肘部屈曲90°,手呈半握拳状,掌面紧贴台面,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立位水平摄影或者仰卧位摄影。(2)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1/3和掌骨,中心线对准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腕关节呈正位显示于影像中。(2)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清晰。(3)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七)腕关节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尺桡骨远端、腕骨、掌骨近端骨质情况,月骨脱位,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被检侧肘部屈曲90°,手呈半握拳,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紧贴台面,尺骨茎突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立位水平摄影或者仰卧位摄影。(2)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1/3和掌骨,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于影像中。(2)关节间隙清晰,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3)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八)左手腕部骨龄测定

1.摄影目的:用于儿童骨龄测定。

2.摄影要点15, 16, 17, 18:(1)受检者站立或坐于摄影台一侧,左手掌掌面向下,轻压台面,屈肘使左前臂、左手腕、左手掌、左侧中指在同一平面且置于同一轴线上,拇指与食指成30°角,第2~5指自然伸直分开,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也可以立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包括完整的左手腕、左手掌、左手指以及左侧尺桡骨远端3~4 cm,中心线对准左侧第3掌骨头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除拇指呈斜位影像外,其余掌、指骨呈正位影像,第3掌骨头位于影像正中。(2)手指呈伸直状态,无弯曲,第2~5指间距离相等,各关节间隙清晰。(3)前臂、掌、指在同一轴线上,尺桡骨远端3~4 cm包括在影像中。(4)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二十九)手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察手部诸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被检侧手掌各指伸直均匀展开,掌面向下平置于台面,第3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两手摄影时应对称地置于台面上,视受检者配合情况,可灵活采用卧位或站立位摄影。(2)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2 cm和末节指骨,单手摄影时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入射,两手摄影时中心线对准两侧第3掌骨头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全部掌骨、指骨及腕关节清晰。(2)诸掌指骨呈分离状显示,软组织可辨。(3)第2~5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影像。

(三十)手后前斜位

1.摄影目的:观察手部外伤和骨质病变,重点观察第1、2、3掌指骨关节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手掌面朝下,手掌弓起斜置于摄影台,第5掌骨紧贴台面,使掌面与台面成45°角,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并指尖触及台面,第3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对不配合婴幼儿可采用仰卧位,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可用自制球状聚乙烯泡沫块,让受检者握于手中,以固定手指。(2)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2 cm和末节指骨,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呈斜位影像,第3掌指关节位于影像正中。(2)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3)大多角骨与第1掌指关节间隙清晰(新生儿及婴幼儿大多角骨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

(三十一)手指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手指外伤和骨质的病变以及软组织内异物等情况,并指、多指畸形术前术后检查。

2.摄影要点:(1)受检者站立或者坐于摄影台一侧,被检手指呈侧位放置并平行台面(可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泡沫块支扶),其余手指屈曲。对不配合者可采用仰卧位,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照射野包括整个手指,中心线对准手指中点垂直入射。对于并指、多指畸形,按照申请单摄影相应体位,可以考虑缩小照射野的摄影方法,仅摄影畸形部位的手指,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被检手指远、中、近节指骨及指间关节呈侧位影像。(2)指骨骨小梁清晰。(3)软组织可辨。

(三十二)股骨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股骨骨质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被检侧下肢伸直并紧贴台面,其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足尖向上并稍内旋,大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婴幼儿两侧对照摄影时,两腿并拢,一次性完成两侧股骨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一侧股骨摄影时中心线对准大腿中点垂直入射,两侧股骨摄影时,中心线对准两侧大腿之间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股骨及相邻关节的正位影像。(2)股骨头(新生儿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颈、大小粗隆清晰。(3)股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三)股骨侧位

1.摄影目的:联合正位,观察股骨骨质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被检侧在下,屈膝约135°,另一条腿置于被检侧肢体后方,防止过度旋转,调整被检侧肢体,使其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大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照射野下缘包括膝关节,上缘尽量多包括股骨上段,中心线对准大腿中点垂直入射,若重点摄影股骨上段,中心线可向头侧倾斜15°~25°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股骨呈侧位影像。(2)股骨头呈半圆形(新生儿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3)股骨内外侧髁重叠。(4)股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四)膝关节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髌骨的骨质,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被检侧下肢伸直,其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足尖向上并稍内旋,腘窝皮肤皱褶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婴幼儿两侧对照摄影时两膝并拢,两足稍内旋一次性完成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股骨下1/3段,下缘包括胫腓骨上1/3段,两侧包括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一侧膝关节摄影时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新生儿及婴儿对准腘窝皮肤皱褶)垂直入射,两侧膝关节摄影时,中心线对准两侧髌骨下缘连线中点(新生儿及婴儿对准两侧腘窝皮肤皱褶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膝关节关节面位于影像正中,呈切线位显示。(2)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许重叠,髌骨位于内外侧髁之间(3岁以下儿童髌骨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3)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五)膝关节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髌骨的骨质,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辅助骨龄测定。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外侧在下紧贴台面,下肢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腘窝皮肤皱褶水平中心置于照射野中心,被检侧屈膝120°~135°,对侧可屈髋屈膝置于被检侧肢体前方以支撑身体,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照射野上缘包括股骨下1/3段,下缘包括胫腓骨上1/3段,两侧包括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与腘窝皮肤皱褶连线中点(新生儿及婴儿对准腘窝皮肤皱褶水平中心)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膝关节间隙显示影像正中,内外侧髁重叠良好。(2)髌骨呈侧位显示,无双边影(3岁以下儿童髌骨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3)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少。(4)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六)胫腓骨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胫腓骨的骨质及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仰卧或者坐于摄影台,小腿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向上并稍内旋,小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婴幼儿两侧对照摄影时两小腿并拢,两足稍内旋一次性完成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一侧胫腓骨摄影时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入射,两侧胫腓骨同时摄影时中心线对准两小腿之间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胫骨在内,腓骨在外,胫骨与腓骨平行排列。(2)胫腓骨近端和远端有少部分重叠。(3)膝关节及踝关节显示清晰。(4)胫腓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七)胫腓骨侧位

1.摄影目的:联合正位,观察胫腓骨的骨质及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有无骨折。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被检侧在下并屈膝约135°,小腿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小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另一条腿置于被检侧后方,以上体位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2)照射野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胫腓骨及踝关节、膝关节呈侧位影像。(2)胫腓近侧关节少许重叠,胫腓远侧关节重叠较多。(3)胫腓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八)踝关节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踝关节诸骨骨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坐于或仰卧于摄影台,下肢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尖向上、下倾并内旋10°,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1 cm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婴幼儿两侧对照摄影时一次性完成两侧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胫腓骨下1/3段,下缘包括足底及跟骨,一侧踝关节摄影时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1 cm垂直入射,两踝关节同时摄影时中心线对准两内踝连线中点上方1 cm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踝关节呈“门”字形显示于影像中,关节面呈切线位,关节间隙清晰。(2)下段胫腓骨有部分重叠。(3)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三十九)踝关节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踝关节诸骨骨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下肢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一致,被检侧在下,外踝紧贴台面,屈髋屈膝,内踝上方1 cm置于照射野中心。(2)照射野上缘包括胫腓骨下1/3段,下缘包括足底及跟骨,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 cm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合良好。(2)外踝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3)踝关节间隙显示于影像正中。(4)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四十)足前后正位

1.摄影目的:观察除距骨及跟骨以外足部诸骨的骨质、相邻关节及软组织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坐于或仰卧于摄影台,膝部弯曲,足底紧贴台面,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可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婴幼儿两侧对照可一次性完成两侧摄影,需要摄影负重前后位,则站立位将两足置于摄影台。(2)照射野后缘包括跟骨,前缘包括末节趾骨,单足摄影时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入射或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向足跟倾斜10°~15°入射,两足摄影时中心线对准两足第3跖骨基底部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第3跖骨基底部位于影像正中。(2)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3)诸关节间隙清晰。

(四十一)足(内)斜位

1.摄影目的:观察足部诸骨的骨质、相邻关节及软组织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坐于或仰卧于摄影台,被检侧膝部弯曲向内倾斜并使足内旋,足底与台面成30°~45°角,不配合的受检者可由陪检者侧坐于摄影台并让受检者坐于其大腿协助固定。(2)照射野后缘包括跟骨,前缘包括末节趾骨,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骰骨呈正位影像,其余诸骨呈斜位影像。(2)第1、2跖骨部分重叠。(3)诸关节间隙清晰。(4)诸骨骨小梁清晰,软组织可辨。

(四十二)足侧位

1.摄影目的:观察足部诸骨的侧位影像及观察扁平足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根据实际临床要求及具体病变部位来确定是内外侧位还是外内侧位,当病变位于外侧时,被检侧在下稍屈膝,调整肢体位置使足底外侧紧贴台面,足底平面垂直于台面,足内侧缘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不配合者由陪检者协助固定,当病变位于内侧时,调整体位使健侧在下并屈髋屈膝,患侧微屈膝使患侧足内侧尽量贴近台面。如果观察扁平足,则需要负重侧位,呈站立位水平摄影。(2)照射野后缘包括跟骨后缘,前缘包括末节趾骨,中心线对准足内侧缘中点垂直入射。

3.标准影像显示:(1)踝关节及足呈侧位影像。(2)诸骨骨小梁清晰。(3)软组织可辨。

(四十三)下肢全长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察双下肢对称性及骨质和软组织情况。

2.摄影要点:(1)受检者面向X线管,站立于垫脚凳上或专用全长支架上,人体正中矢状面位于探测器中线并与探测器垂直,手臂置于身体两旁或者放置于全长扶手架上,背部、臀部、脚跟紧贴探测器,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下肢不等长者适当垫脚以保证两侧髂前上棘位于相同水平,不配合者需陪检者协助固定,条件允许也可以采用仰卧位摄影。(2)照射野上缘包括髂骨,下缘包括足底下方3 cm,左右包括两下肢外侧皮肤,应用DR全长拼接功能,根据不同设备做好扫描起始中心线设置,中心线分段对准照射野中心。

3.标准影像显示:(1)股骨、髌骨(新生儿及婴儿髌骨骨化中心未出现,不做要求)、胫腓骨及踝关节呈正位显示,分段衔接良好。(2)关节间隙、骨小梁清晰。(3)软组织可辨。

(四十四)多部位联合检查

1.骨龄测定是儿童特有的检查,包括左腕关节、左膝关节、骨盆等,根据临床需要行多部位联合摄影。

2.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全身性骨病等,根据临床需要行全身多部位骨骼联合摄影。

执笔者:吴爱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温州市结构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白万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李学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

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白万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曹国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付海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高福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高剑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雷子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李函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备部)、李学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刘传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放射科)、刘道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卢小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吕发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马新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放射科)、钮渭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牛延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秦维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放射科)、石凤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苏洁惠(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隋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孙文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王世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吴爱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温州市结构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向葵(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许书聪(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杨楠(天津大学儿童医院放射科)、余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张善国(大庆龙南医院放射科)、章智敬(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赵鑫(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赵雁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郑君惠(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郑美敏(天津大学儿童医院放射科)、郑文龙(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放射科)、周楠(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朱立春(安徽省儿童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Harrison RM. Digital radiography [J]. Phys Med Biol, 1988, 33(7):751-784.DOI: 10.1088/0031-9155/33/7/001. McMillan JH, Huang HK, Bramble JM, et al. Digital radiography[J]. Invest Radiol, 1989, 24(10):735-741. DOI: 10.1097/00004424-198910000-00001. Priyanka, Kadavigere R, Sukumar S, et al.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s in pediatric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J Cancer Res Ther, 2021, 17(4):845-852. DOI: 10.4103/jcrt.JCRT_945_20. Mouzai M, Tarabet C, Mustapha A. Low-contrast X-ray enhancement using a fuzzy gamma reasoning model[J]. Med Biol Eng Comput, 2020, 58(6):1177-1197. DOI: 10.1007/s11517-020-02122-y.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医保局, 国家中医药局, . 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3-08-30].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202/b2ea61aed69746e195e79d4b505ee8b4.shtml.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儿科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 0~6岁儿童胸部数字X线摄影规范化检查成像专家共识[J].中国医疗设备, 2021, 36(5):1-6.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1.05.001 Freeman A. Paediatric gonad shielding in pelvic radiograp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Radiography(Lond), 2022, 28(4): 964-972. DOI: 10.1016/j.radi.2022.06.009. Wang B, Ting CY, Lai CS, et al. Bismuth pelvic X-ray shielding reduces radiation dose exposure in pediatric radiography[J]. Biomed Res Int, 2021: 9985714. DOI: 10.1155/2021/99857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13. 唐进, 罗家有, 叶卫华, . 0~5岁儿童股骨头骨骺生长发育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9, 8(5):28-32. DOI: 10.3969/j.issn.1671-6353.2009.05.010. 高艳, 夏国亮, 丁启星, . 跟骨骨骺发育X线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3): 536-540. Aly SM, Shrestha B, Hong D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ge and sex based on knee radiography[J]. Forensic Sci Int, 2016, 267:231.e1-231.e7. DOI: 10.1016/j.forsciint.2016.08.001. LaMont L, Ladenhauf HN, Edobor-Osula F, et al. Secondary ossification cen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l malleolus[J]. J Pediatr Orthop, 2015, 35(3):314-317. DOI: 10.1097/BPO.0000000000000266. 姜韵梅. 儿童骨骺发育过程中肘部创伤X射线诊断要点[J].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1):70, 80. DOI: 10.3969/j.issn.1004-714X.2004.01.039. 白万晶, 宁刚, 曲海波, . TW2法3种标准用于中枢性性早熟患儿骨龄推断的比较[J].法医学杂志, 2010, 26(3):181-184. DOI: 10.3969/j.issn.1004-5619.2010.03.006. 康敏, 王齐艳, 蒲杨梅, . 人工智能骨龄评测系统评估儿童腕骨骨龄[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 35(12):1804-1807. DOI: 10.13929/j.1003-3289.201907065. 彭乐媛, 段玉梅, 王永芹, . 4种新型人工智能算法在区域人群骨龄测定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 2021, 18(11):113-117. DOI: 10.3969/J.ISSN.1672-8270.2021.11.027. 白凤森, 袁新宇, 马毅民, . 人工智能系统对于儿童骨龄评价效率提升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 31(12):2111-2113, 2140. 郑蕾, 郑贤应, 郑诺, . 床旁X线摄片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 28(18):91-93. DOI: 10.3969/j.issn.1006-6586.2022.18.031. Hinojos-Armendáriz VI, Mejía-Rosales SJ, Franco-Cabrera MC. Optimisation of radiation dose and image quality in mobile neonatal chest radiography[J]. Radiography (Lond), 2018, 24(2):104-109. DOI: 10.1016/j.radi.2017.09.004. Choi G, Cheon JE, Lee S, et al. Development of quality-controlled low-dose protocols for radiography in the neonatal ICU using a new mobile digital radiography system [J]. AJR Am J Roentgenol, 2020, 215(2):488-493. DOI: 10.2214/AJR.19.22269. 韩小乐, 李翠玲, 田爽, . 一种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装置辐射防护的临床可靠性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2, 42(7):549-553. DOI: 10.3760/cma.j.cn112271-20220319-00112. Knight SP. A paediatric X-ray exposure chart[J]. J Med Radiat Sci, 2014, 61(3):191-201. DOI: 10.1002/jmrs.56. Precht H, Gerke O, Rosendahl K, et al. Digital radiography: optimization of image quality and dose using multi-frequency software[J]. Pediatr Radiol, 2012, 42(9):1112-1118. DOI: 10.1007/s00247-012-2385-3. Fritz S, Jones AK. Guidelines for anti-scatter grid use in pediatric digital radiography[J]. Pediatr Radiol, 2014, 44(3):313-321. DOI: 10.1007/s00247-013-2824-9. Kawashima H, Ichikawa K, Kitao A, et al. Radiation dose considerations in digital radiography with an anti-scatter grid: a study using adult and pediatric phantoms[J]. J Appl Clin Med Phys, 2023, 24(9):e14081. DOI: 10.1002/acm2.14081. Feghali JA, Chambers G, Delépierre J, et al. New image quality and dose reduction technique for pediatric digital radiography[J]. Diagn Interv Imaging, 2021, 102(7-8):463-470. DOI: 10.1016/j.diii.202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