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包括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等[
多项研究表明,全球消化不良患病率为6.9%~31.3%[
虽然消化不良患病率很高,但患者就诊率低于50%[
消化不良的家庭用药常为非处方药。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品非处方药上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消化不良的症状评估可为是否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线索。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的定义可参考《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
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的定义[
症状 | 定义 |
---|---|
餐后饱胀 | 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在胃内的不适感 |
早饱 | 进食后很快感觉胃内饱胀不适,与进餐量不成比例,以至于不能进食正常餐量 |
中上腹痛 | 中上腹部主观、强烈的不适感,以至于患者认为组织有损伤 |
中上腹烧灼感 | 中上腹部灼热不适的主观感觉 |
上腹胀气 | 位于上腹部,胃部气体膨胀的不适感 |
嗳气 | 气体从胃内经食管从口排出 |
恶心 | 作呕或要吐的不适感 |
呕吐 | 胃内容物经口用力吐出,同时伴随腹肌和胸肌收缩 |
不适 | 患者和医师都不能明确表达的非疼痛的不适感 |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2个亚型:①餐后不适综合征,特点是进餐诱发症状,且症状在餐后持续存在,如餐后饱胀和(或)早饱;②上腹痛综合征,特点是上腹痛和(或)烧灼感,但症状不一定与进餐相关。临床上餐后不适综合征较上腹痛综合征更常见[
警报征象的识别有助于提高消化道器质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率[
对于无警报征象或已经明确病因可以在家中治疗的患者,由于其症状相对较轻、治疗方式明确,患者可在家进行消化不良自我健康管理,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调整生活方式、非处方药治疗等措施,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困扰。消化不良家庭管理的目的在于去除诱因,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改变饮食习惯和调整生活方式是消化不良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症状与某些食物、进食方式有关。减少和避免高脂饮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粗粮、产气食物、甜食、碳酸饮料、饮酒和浓茶,以及规律进餐、避免过快进餐均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居民家庭用药以非处方药为主,本建议主要针对家庭常用非处方药的选择及合理用药进行科普和专业指导,处方药的使用请遵医嘱。
中国常用的消化不良非处方药见
中国消化不良家庭常用非处方药分类
药物类别 | 药品通用名 | 药理作用a | 推荐用法用量(成人)a |
---|---|---|---|
胃肠促动药 | 多潘立酮片 | 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加胃肠道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强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同时增强食管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抑制恶心、呕吐。本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成人1片(10 mg)/次,3次/d,餐前15~30 min口服 |
抑酸药 |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 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氢-钾腺苷三磷酸酶系统,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 | 1~2粒(10~20 mg)/次,1~2次/d,空腹口服 |
法莫替丁片 |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对胃酸分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也可抑制胃蛋白酶分泌 | 1片(20 mg)/次,2次/d,24 h内口服≤2片 | |
抗酸药 | 铝碳酸镁咀嚼片 | 具有抗酸作用,兼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对胆酸也有一定吸附作用。 | 1~2片/次,3次/d,餐后1~2 h、睡前或胃部不适时咀嚼服用 |
氢氧化铝片 | 直接与胃内已存在的胃酸中和,或起缓冲作用,可导致胃内pH值升高 | 2~3片(0.6~0.9 g)/次,3次/d,餐前1 h口服 | |
消化酶 | 胰酶肠溶胶囊 | 为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混合物。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活性较强,胰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胨,胰淀粉酶使淀粉转化为糖,胰脂肪酶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 2~6粒/次,3次/d,餐前30 min整粒吞服 |
多酶片 | 胰酶中含有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胰脂肪酶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淀粉酶使淀粉转化为糖,胰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胨,胃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脲和蛋白胨 | 餐前或餐后口服,2~3片/次,3次/d | |
复方消化酶胶囊 | 含胃蛋白酶、木瓜酶、熊脱氧胆酸、纤维素酶和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胃蛋白酶使蛋白质分解成蛋白胨和多肽;木瓜酶可水解动植物蛋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淀粉酶将淀粉直接分解为易于吸收的糊精与麦芽糖;熊脱氧胆酸增加胆汁酸分泌,提高胰酶活性,促进食物中脂肪乳化;纤维素酶能降解植物细胞壁,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激活胃蛋白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将脂肪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为蛋白胨,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和糖 | 1~2粒/次,3次/d,餐后口服 |
注:a药理作用及推荐用法用量均参考该药药品说明书
①胃肠促动药: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要的发病基础,约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明显的胃排空延迟[
②抑酸药:抑酸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非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并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
③抗酸药:弱碱性抗酸药可中和胃酸,缓解上腹痛等症状,但不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且相对于抑酸药作用持续时间短,疗效不及抑酸药。常用非处方药包括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另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以及胃肠促动药和(或)抑酸药也可用于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
④消化酶:消化酶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部分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等[
除注意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外,还应根据症状类型及其与进餐的关系斟酌用药方案。
①症状与进餐相关:如上腹部不适、疼痛、早饱和饱胀等症状与进食相关,即进餐后出现或餐前有症状、餐后加重,多与胃动力障碍等因素相关。如餐前空腹时上腹部不适、疼痛或饱胀,进餐后减轻,多与胃酸等因素相关。
②症状与进餐无关:患者出现警报征象或合并可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基础疾病时,需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有警报征象、症状严重、发作频繁和高龄患者需去医院进一步就诊,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影像学等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消化不良疾病。对于无警报征象、症状较轻或已明确病因的消化不良自我健康管理患者,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合适药物。胃肠促动药可作为以进餐后饱胀为主要症状的首选用药,抑酸药可作为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首选用药[
一项全国多省市临床诊治现况调查显示,消化不良门诊患者治疗药物选用最多的是胃肠促动药,其次是抑酸药[
注:a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上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不适;b包括消瘦(近3个月体重下降幅度>10%)、呕血或黑便、贫血(如眼睑、甲床、唇色苍白)、上腹部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吞咽困难、发热、黄疸、年龄>40岁,以及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①问病情。注意有无警报征象,以及症状与进餐的关系。②问用药禁忌。注意过敏史,有无心脏病史,慢性肝、肾疾病等既往病史。③指导用药方法和疗程。向患者讲解用药方法、剂量和疗程,如短期用药不缓解,建议前往医疗机构就诊。④提醒患者遵药品说明书用药。提醒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药方式、用法、用量,切记不能高于说明书推荐剂量上限,避免药物的滥用。
非处方药虽然总体安全、有效,但特殊人群用药仍需慎重,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由于有些药物可能有致胎儿畸形风险或缺少关于妊娠期女性的临床研究数据,故在妊娠期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妊娠期前3个月用药尤需谨慎,孕妇应注意了解药物在不同妊娠阶段对胎儿的影响。某些药物易通过乳汁排泄,应注意对新生儿的影响,必要时用药期间须暂停哺乳。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用药应充分考虑各种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多种机能减退,应特别注意合理选择药物。
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需谨慎或遵医嘱。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用药需严格遵循规范的用法、用量,根据说明书推荐的疗程服用,避免过量、超剂量和长期使用。注意餐前、餐后、睡前等服用时间点。如用药后症状仍不缓解,建议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消化不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其中以餐后饱胀和早饱多见。对于有消化不良家庭自我用药治疗需求的人群,本建议有助于患者识别消化不良症状,合理选择家庭用药,及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就医负担。消化不良患者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在有效期内准确用药,对药物服用方式、剂量、频率、疗程需认知清晰,不可盲目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若用药后没有好转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