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中国家庭合理用药专家建议(科普实践版)

中华消化心身联盟
Chinese Digestive Psychosomatic Union
陈胜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127, Email: chenslmd@163.com,电话:021-34506384 Chen Shengliang,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Renji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127, China, Email: chenslmd@163.com, Tel: 0086-21-34506384

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包括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等[1]。消化不良在生活中常见,其症状反复发作,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提出,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专业医务人员,应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推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为普及正确的消化不良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大众通过识别消化不良常见症状,适时就诊及进行家庭合理用药,同时也为医师提供患者教育和科普宣教方面切实可行的参考资料,经专家组讨论并编写《消化不良中国家庭合理用药专家建议(科普实践版)》。

一、流行病学与疾病病因

多项研究表明,全球消化不良患病率为6.9%~31.3%[3]。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系统良、恶性疾病均可引起消化不良,良性疾病中以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较多见[4],慢性胃炎作为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5]。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导致消化不良[4]。功能性消化不良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大多数无警报征象(详见警报征象章节)的消化不良为功能性消化不良[1]。近期一项meta分析表明,即使存在警报征象,仍有约80%的消化不良患者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6]。目前已知与消化不良相关的因素有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食不当等[4]。消化不良在女性、吸烟者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更常见[7],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相关[8]。消化不良症状反复发作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增加了患者医疗成本,给医疗系统和社会也带来沉重负担[9,10]

二、消化不良患者家庭合理用药的需求与意义 (一)自我评估症状及家庭合理用药的需求和意义

虽然消化不良患病率很高,但患者就诊率低于50%[4]。通过自我评估,患者个体可以尽早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管理措施,避免延误诊治。有警报征象(详见警报征象章节)、症状严重、发作频繁、高龄(>55岁)患者需进一步至医院就诊[11],无警报征象特别是轻症消化不良或已明确病因者可通过自我评估和家庭合理用药,迅速控制疾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上述方案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升医疗体系整体运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社会应加强大众教育,推动大众对消化不良的科学认知,进一步普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理念,帮助大众深入了解用药知识,降低用药风险,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二)中国消化不良患者家庭常用药的使用现状

消化不良的家庭用药常为非处方药。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品非处方药上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12],非处方药的有效性明确、安全性范围广、误用和滥用风险低、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确定,且易于大众自行判断、使用与管理。非处方药在我国居民自行用药治疗和疾病预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也有部分非处方药作为临床首选用药或一线用药,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可和信赖。非处方药在便捷接受有效治疗、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和经济价值[13]。消化不良常用的非处方药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胃肠促动药、抑酸药、抗酸药、消化酶等[4]

三、消化不良的症状识别和自我评估 (一)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

消化不良的症状评估可为是否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线索。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的定义可参考《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14],见表1。一项包含全国17个省市的消化不良现况调查显示,餐后饱胀、早饱、嗳气在消化不良患者中较常见,其中餐后饱胀占57.12%[15]。器质性疾病可引起消化不良,如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16]。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除典型的反酸、烧心外,也可伴有消化不良症状。一项包含全国25家医院对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750例门诊患者的调查显示,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依次为饱胀感、上腹部不适、上腹痛和嗳气,除上腹痛外,其余症状均在餐后出现或加重[17]

10.3760/cma.j.cn311367-20240128-00042.T001

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的定义[14]

症状 定义
餐后饱胀 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在胃内的不适感
早饱 进食后很快感觉胃内饱胀不适,与进餐量不成比例,以至于不能进食正常餐量
中上腹痛 中上腹部主观、强烈的不适感,以至于患者认为组织有损伤
中上腹烧灼感 中上腹部灼热不适的主观感觉
上腹胀气 位于上腹部,胃部气体膨胀的不适感
嗳气 气体从胃内经食管从口排出
恶心 作呕或要吐的不适感
呕吐 胃内容物经口用力吐出,同时伴随腹肌和胸肌收缩
不适 患者和医师都不能明确表达的非疼痛的不适感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2个亚型:①餐后不适综合征,特点是进餐诱发症状,且症状在餐后持续存在,如餐后饱胀和(或)早饱;②上腹痛综合征,特点是上腹痛和(或)烧灼感,但症状不一定与进餐相关。临床上餐后不适综合征较上腹痛综合征更常见[14]。有meta分析显示,餐后不适综合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见的亚型[3]。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同时出现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18]

(二)警报征象

警报征象的识别有助于提高消化道器质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率[19]。消化不良的警报征象包括消瘦(近3个月体重下降幅度>10%)、呕血或黑便、贫血(如眼睑、甲床、唇色苍白)、上腹部包块、频繁呕吐、吞咽困难、发热、黄疸、年龄>40岁、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19,20]、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等。患者出现上述警报征象时,或发现症状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时建议及时去医院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消化不良初诊患者,医师应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

四、消化不良的家庭管理

对于无警报征象或已经明确病因可以在家中治疗的患者,由于其症状相对较轻、治疗方式明确,患者可在家进行消化不良自我健康管理,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调整生活方式、非处方药治疗等措施,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困扰。消化不良家庭管理的目的在于去除诱因,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一)一般治疗与家庭健康管理

改变饮食习惯和调整生活方式是消化不良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症状与某些食物、进食方式有关。减少和避免高脂饮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粗粮、产气食物、甜食、碳酸饮料、饮酒和浓茶,以及规律进餐、避免过快进餐均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1]。研究显示有规律的运动与胃排空密切相关,适当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21],但运动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避免饭后立即运动。紧张、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以及睡眠不足等均与消化不良相关[22],建议通过休息、放松、娱乐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二)家庭药物治疗

居民家庭用药以非处方药为主,本建议主要针对家庭常用非处方药的选择及合理用药进行科普和专业指导,处方药的使用请遵医嘱。

1.中国常用的消化不良非处方药分类和介绍:

中国常用的消化不良非处方药见表2,主要包括胃肠促动药、抑酸药、抗酸药、消化酶。

10.3760/cma.j.cn311367-20240128-00042.T002

中国消化不良家庭常用非处方药分类

药物类别 药品通用名 药理作用a 推荐用法用量(成人)a
胃肠促动药 多潘立酮片 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加胃肠道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强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同时增强食管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抑制恶心、呕吐。本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成人1片(10 mg)/次,3次/d,餐前15~30 min口服
抑酸药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氢-钾腺苷三磷酸酶系统,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 1~2粒(10~20 mg)/次,1~2次/d,空腹口服
  法莫替丁片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对胃酸分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也可抑制胃蛋白酶分泌 1片(20 mg)/次,2次/d,24 h内口服≤2片
抗酸药 铝碳酸镁咀嚼片 具有抗酸作用,兼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对胆酸也有一定吸附作用。 1~2片/次,3次/d,餐后1~2 h、睡前或胃部不适时咀嚼服用
  氢氧化铝片 直接与胃内已存在的胃酸中和,或起缓冲作用,可导致胃内pH值升高 2~3片(0.6~0.9 g)/次,3次/d,餐前1 h口服
消化酶 胰酶肠溶胶囊 为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混合物。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活性较强,胰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胨,胰淀粉酶使淀粉转化为糖,胰脂肪酶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6粒/次,3次/d,餐前30 min整粒吞服
  多酶片 胰酶中含有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胰脂肪酶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淀粉酶使淀粉转化为糖,胰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胨,胃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脲和蛋白胨 餐前或餐后口服,2~3片/次,3次/d
  复方消化酶胶囊 含胃蛋白酶、木瓜酶、熊脱氧胆酸、纤维素酶和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胃蛋白酶使蛋白质分解成蛋白胨和多肽;木瓜酶可水解动植物蛋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淀粉酶将淀粉直接分解为易于吸收的糊精与麦芽糖;熊脱氧胆酸增加胆汁酸分泌,提高胰酶活性,促进食物中脂肪乳化;纤维素酶能降解植物细胞壁,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激活胃蛋白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将脂肪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为蛋白胨,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和糖 1~2粒/次,3次/d,餐后口服

注:a药理作用及推荐用法用量均参考该药药品说明书

①胃肠促动药: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要的发病基础,约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明显的胃排空延迟[4]。胃肠促动药可明显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4],可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首选药物[1],即消化不良以上腹胀气或早饱等为主要症状者,在进餐或进餐后症状加重时,可考虑选用胃肠促动药。另外,慢性胃炎患者出现上腹饱胀、恶心、与进食相关的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可考虑使用胃肠促动药。胃肠促动药中,常用非处方药物为多潘立酮。多潘立酮可促进胃运动,加速胃内容物排空,明显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如上腹部胀闷感、腹胀、上腹疼痛、嗳气、早饱、胃肠胀气等,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多潘立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常规剂量使用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在推荐剂量(≤30 mg/d)下使用多潘立酮总体安全、可靠[23]

②抑酸药:抑酸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非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并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4],可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上腹痛综合征的首选药物[1]。常用非处方药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不推荐长期大剂量使用。

③抗酸药:弱碱性抗酸药可中和胃酸,缓解上腹痛等症状,但不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且相对于抑酸药作用持续时间短,疗效不及抑酸药。常用非处方药包括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另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以及胃肠促动药和(或)抑酸药也可用于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5]

④消化酶:消化酶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部分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等[1]。消化酶分泌不足或缺乏是老年人消化不良发病因素之一,故老年患者可在一线治疗(胃肠促动药或抑酸剂)方案的基础上,辅以消化酶制剂;当一线治疗无效时,应积极给予消化酶制剂或胃肠促动药联合消化酶制剂治疗[24]。常用的非处方药消化酶制剂有胰酶肠溶胶囊、多酶片、复方消化酶胶囊等。

2.对应症状与非处方药的选用建议:

除注意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外,还应根据症状类型及其与进餐的关系斟酌用药方案。

①症状与进餐相关:如上腹部不适、疼痛、早饱和饱胀等症状与进食相关,即进餐后出现或餐前有症状、餐后加重,多与胃动力障碍等因素相关。如餐前空腹时上腹部不适、疼痛或饱胀,进餐后减轻,多与胃酸等因素相关。

②症状与进餐无关:患者出现警报征象或合并可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基础疾病时,需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有警报征象、症状严重、发作频繁和高龄患者需去医院进一步就诊,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影像学等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消化不良疾病。对于无警报征象、症状较轻或已明确病因的消化不良自我健康管理患者,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合适药物。胃肠促动药可作为以进餐后饱胀为主要症状的首选用药,抑酸药可作为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首选用药[1]

一项全国多省市临床诊治现况调查显示,消化不良门诊患者治疗药物选用最多的是胃肠促动药,其次是抑酸药[15]。根据进餐与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参考《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4],消化不良的家庭用药选择建议见图1

10.3760/cma.j.cn311367-20240128-00042.F001 消化不良症状家庭用药选择建议

注:a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上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不适;b包括消瘦(近3个月体重下降幅度>10%)、呕血或黑便、贫血(如眼睑、甲床、唇色苍白)、上腹部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吞咽困难、发热、黄疸、年龄>40岁,以及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3.药店药师如何指导消化不良症状人群合理用药:

①问病情。注意有无警报征象,以及症状与进餐的关系。②问用药禁忌。注意过敏史,有无心脏病史,慢性肝、肾疾病等既往病史。③指导用药方法和疗程。向患者讲解用药方法、剂量和疗程,如短期用药不缓解,建议前往医疗机构就诊。④提醒患者遵药品说明书用药。提醒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药方式、用法、用量,切记不能高于说明书推荐剂量上限,避免药物的滥用。

五、用药注意事项

非处方药虽然总体安全、有效,但特殊人群用药仍需慎重,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一)妊娠期用药

由于有些药物可能有致胎儿畸形风险或缺少关于妊娠期女性的临床研究数据,故在妊娠期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妊娠期前3个月用药尤需谨慎,孕妇应注意了解药物在不同妊娠阶段对胎儿的影响。某些药物易通过乳汁排泄,应注意对新生儿的影响,必要时用药期间须暂停哺乳。

(二)老年人群用药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用药应充分考虑各种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多种机能减退,应特别注意合理选择药物。

(三)心脏病患者用药

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需谨慎或遵医嘱。

(四)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五)规范用药剂量和疗程

用药需严格遵循规范的用法、用量,根据说明书推荐的疗程服用,避免过量、超剂量和长期使用。注意餐前、餐后、睡前等服用时间点。如用药后症状仍不缓解,建议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六、总结

消化不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其中以餐后饱胀和早饱多见。对于有消化不良家庭自我用药治疗需求的人群,本建议有助于患者识别消化不良症状,合理选择家庭用药,及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就医负担。消化不良患者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在有效期内准确用药,对药物服用方式、剂量、频率、疗程需认知清晰,不可盲目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若用药后没有好转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疗帮助。

执笔者:王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胜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戴菲(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戴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方秀才(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林志辉(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刘劲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田德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巍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消化内科),夏志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熊理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许乐(北京医院消化内科),于晓峰(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袁耀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张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左秀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消化杂志,2023, 43(7): 433-446.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206-0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4-01-2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Barberio B, Mahadeva S, Black CJ,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global prevalence of 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according to the Rome criteria[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0, 52(5): 762-773. DOI:10.1111/apt.1600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9):593-595.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08.09.00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J]. 中华消化杂志,202343(3):145-175.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117-00023. Nasseri-Moghaddam S, Mousavian AH, Kasaeian A, et al. What is the prevalence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endoscopic findings in subjects with dyspepsia?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21(7):1739-1749.e2. DOI:10.1016/j.cgh.2022.05.041. Ghoshal UC, Singh R, Chang FYet al.Epidemiology of uninvestigated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Asia: facts and fiction[J].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117(3):235-244. DOI:10.5056/jnm.2011.17.3.235. Ford AC, Forman D, Bailey AG, et al. Initial poor quality of life and new onset of dyspepsia: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10-year follow-up study[J]. Gut, 2007, 56(3):321-327. DOI:10.1136/gut.2006.099846. Narayanan SP, Anderson B, Bharucha AE. Sex- 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common functional gastroenterologic disorders[J]. Mayo Clin Proc, 2021, 96(4):1071-1089. DOI:10.1016/j.mayocp.2020.10.004. Lacy BE, Weiser KT, Kennedy AT, et al. Functional dyspepsia: the economic impact to patient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 38(2):170-177. DOI:10.1111/apt.12355. Black CJ, Paine PA, Agrawal A, et al.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 Gut, 202271(9):1697-1723. DOI:10.1136/gutjnl-2022-32773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品非处方药上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EB/OL].(2020-07-06)[2024-01-27].https://www.doc88.com/p-24587089359719.html. 白慧良邵蓉非处方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10):47-51.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9.10.008. 德罗斯曼. 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M]. 柯美云方秀才侯晓华.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62.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动力学组中国17省市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诊治现况调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 30(11): 989-99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11):1108-1117. DOI:10.3760/cma.j.cn114798-20230913-0015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慢性胃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胃动力功能及有关因素的多中心调研[J]. 中华消化杂志,200626(9):602-605.DOI:10.3760/j.issn.0254-1432.2006.09.008. Wei ZC, Yang Q, Yang Q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alarm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Rome Ⅳ dyspeps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26(30):4523-4536. DOI:10.3748/wjg.v26.i30.4523. 戈之铮李晓波刘文忠报警症状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 胃肠病学,200510(4):198-202.DOI:10.3969/j.issn.1008-7125.2005.04.00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消化杂志,202243(7):433-446.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206-00048. Matsuzaki J, Suzuki H, Masaoka T, et al. Influence of regular exercise on gastric emptying in healthy men: a pilot study[J]. J Clin Biochem Nutr, 201659(2):130-133. DOI:10.3164/jcbn.16-29. Esterita T, Dewi S, Suryatenggara FGet al. Association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J].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2130(2):259-266. DOI:10.15403/jgld-3325. 中华消化心身联盟. 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消化专科合理应用中国专家意见[J]. 胃肠病学,202025(11):673-677.DOI:10.3969/j.issn.1008-7125.2020.11.007.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消化学组. 消化酶制剂在老年人消化不良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8)[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37(6):605-611.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8.06.001.